著名演員王鐵成因為飾演周恩來為大家所熟悉。日前,他的一段訪談又上了熱搜,內容是關于表演的,王鐵成說,演戲就要較真兒。他特別提到了自己一段“較真兒”的經歷,拍攝電影《周恩來》時,他是在斷了6根肋骨,十分消瘦的情況下演出的。后來,補拍一部分鏡頭,他又服用脫水藥物,讓形象更貼近周恩來病中的狀態。他演周恩來形神畢肖,深入人心,正是來自于這種“較真兒”。
王鐵成演周恩來,本身就是一種較真兒。從外形上說,他并不是特別符合,他的眉毛并沒那么濃密,鼻梁不是那么直,嘴唇更厚一點……在周總理逝世后,懷著對周總理的深深崇敬和懷念,他產生了一個“離奇的想法”,希望能在舞臺上演周總理,把周總理的音容笑貌呈現給大家。但是,事情發展好像與想象中并不一樣。當時,在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工作的王鐵成,為了這個“離奇的想法”,開始悄悄準備。他給自己化裝,讓朋友們看像誰。大家端詳一會兒,有說像斯大林的,有說有點兒像周總理的。這事讓劇院領導知道了,專門找王鐵成談了一次話,告訴他不要隨便試,這可是一個嚴肅的問題。
轉折出現在話劇《轉折》的排演中。1977年,話劇《轉折》尋找一位飾演周恩來的演員。幾經周折,在幾個候選人中,王鐵成試鏡通過,這讓他既激動又忐忑。其實,對他能否演好周總理,無論劇組還是他本人,心里都沒底。王鐵成先跟自己較上了勁。他決心全力以赴,無論如何也要把總理演好。據方舟采訪王鐵成口述《一生只演周恩來》介紹,接下這個演出任務后,王鐵成和同事們一次次到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看有關周總理的紀錄片。回到家,把小錄音機錄的總理的話,一遍遍地放。仔細記錄總理發音與普通話發音不同的字,一個一個模仿、學習,直到發音完全一致為止。劇團專門給了他一間練功房,他穿上代用服裝、皮鞋,在房間里走來走去,體會周總理走路的風度,“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三遍,就這樣一遍一遍地走,直走得腰酸腿疼。”據王鐵成回憶,從接戲到演出,共17天時間,他白天排戲,晚上加班,每天只睡四個小時左右。
每一滴汗水都化成了舞臺上的精彩。演出彩排的那天,王鐵成回憶,“我講一句話,臺下就是一片掌聲;做一個動作,又是一片掌聲。結果一段十四分鐘的戲,一共響起了十七次掌聲。戲演完了,臺下的觀眾還在哭。”這樣的現場效果,足以讓人想到,王鐵成把總理形象表現得多么生動傳神。
名氣越來越大,王鐵成在表演上“較真兒”的脾氣卻不減。拍電影《周恩來》時,為了減肥,他喝減肥茶,結果腹瀉差點扛不住。幾個月的時間,他堅持不吃主食,每頓飯生吃一個西紅柿,一根黃瓜,或者一個柿子椒。拍戲的時候,“最大的感受就是想吃炸醬面、饅頭、油餅、花生。”這還不算,拍戲過程中,他意外出了一次車禍,受傷嚴重,摔斷了6根肋骨。在未完全康復、前胸后背還打著繃帶的情況下,他參與周總理出席國慶25周年招待會鏡頭的拍攝。這時候,他的個人狀態,倒是與周總理病中狀態非常相似。這一段拍出來,與紀錄片的原版影像對比著看,似乎也看不出多大差別。憑借在這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王鐵成獲第1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當時,評委全票通過,這是非常難得的。
不與自己較真兒,又何以成就非凡的藝術?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還有的與自己的團隊較真兒。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對藝術持守之嚴,令人敬佩。也正是這種一絲不茍,讓他以非凡的成就,開創了獨樹一幟的馬派藝術。馬派藝術給人最大的感覺是“美”。1929年,他到上海演出,滬上名家盛贊他的嗓子“寬窄自如,運腔聲聲,高處如大江東去,抑揚動聽;細處如空際游絲,婉轉悅耳”。不僅追求唱腔美,舞臺呈現也要美,馬連良的服裝都是按身材量制的,面料、繡活都得經他審定。他上場要穿一件特別的“竹水衣”,是一件由細竹管穿結成的小馬甲。京劇的戲服往往都是絲織品,又是人工刺繡,非常漂亮,非常貴重,但又非常嬌氣,不能水洗,不能在太陽底下暴曬。演員演出時,難免會出汗,一旦處理不好,戲服就會發霉變形,損失就大了。馬連良這件“竹水衣”,就穿在內里貼身的“水衣子”和戲服之間。按我們推測,中間穿這么件硬邦邦的竹水衣,未必舒服,但能讓戲服看起來挺括美觀。在個人的舒適與藝術的美觀之間,馬連良選擇了后者。
1930年,馬連良挑班成立扶風社,吸引很多名角加盟,一些跑龍套的也愿意到這里來。馬連良嫡孫馬龍著《我的祖父馬連良》中寫道,即使對龍套,馬連良也有明確要求,“第一,上臺前必須剃頭,刮臉,還要抹油彩化裝。不能像在別的班社一樣,灰頭土臉地上臺,沒有藝術美感;第二,必須把棉衣、棉褲脫去,再穿行頭,不能在臺上顯得臃腫、難看;第三,不能穿自家的便鞋,必須穿為他們特制的薄底靴,只有這樣才能在舞臺上呈現整齊劃一、美觀大方的效果。”馬連良這么做,是為了營造舞臺演出的美感,希望帶給觀眾無可挑剔的美的藝術享受,更是為了對得起臺下觀眾。事實上,也正是因為這種較真兒的勁兒,馬連良和劇社打出了響當當的名氣。馬連良帶著劇社無論走到哪里,都是一票難求。門票再貴,觀眾也知道,這錢肯定花得值。
在這些藝術家身上,較真兒不是抬杠,更不是跟自己或別人過不去。那他們心里是怎么想的呢?馬連良的一段話,倒是可作注解。劇評家梅花館主問馬連良,因何如此不辭勞苦賣力演出?馬連良回答:“鄙人做事,向不含糊。人家給我多少好處,我總得賣還人家多少氣力。老板花了一萬幾千塊錢請我唱戲,我不賣力氣,怎么對得起他。就是聽戲的朋友,他們花了一塊多錢光臨大舞臺,總算看得起我,我就得認認真真地報答人家。至于辛苦吃力,又是另一回事,不能并為一談。”可見,較真兒是對自己的尊重,是對觀眾的尊重,是對藝術的尊重;較真兒也是一種態度,一種責任,一種境界。這種較真兒,令人尊敬,令人仰慕。(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于國鵬 報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