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年少的夢,像風
自由自在,無懼無憂
每一個人都必定出發于他的少年時
只是很多年之后,驀然回首
你是否還會記得
那年少時的夢呢?
從“謀女郎”到
史上最年輕的“三金”影后
從“完全不會干”到
“一輩子只干這件事”
從“礦山子弟”
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大管家”
他們在追尋夢想的路上
都有哪些故事?
一起來聽↓
“這一秒不行
說不定下一秒就行了”
2021年是周冬雨走上演員之路的第十年。她是青澀的學生靜秋,是不羈的“殺馬特”女孩周麗娟,是活潑自由的安生,也是隱忍細膩的陳念,這些角色見證了她的成長。
18歲那年,她幸運地被張藝謀導演挖掘,成為萬眾矚目的“謀女郎”,出演了《山楂樹之戀》,那一年,她拿下了華表獎的“優秀新人女演員獎”。之后,周冬雨順利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
然而,頂著光環考入大學的她并沒有一路順風順水,反而陷入了低谷。“大家好像已經把我忘了,沒什么戲找我了。”畢業之后,周冬雨變得迷茫,自信心也開始慢慢崩塌。
有一天,《心花路放》的導演寧浩找到她,想讓她來演一個小鎮里的“殺馬特”女孩。“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演好。”就在她搖擺不定的時候,寧浩導演把這個角色給了別人。
這時周冬雨才猛地意識到自己是不是應該爭取一下?也不知道哪來的勇氣,周冬雨主動給寧浩導演打了電話,問自己還能不能演。“我當時覺得自己的臉可能比城墻還厚。”但也正是這樣的“厚臉皮”,讓她收獲了“周麗娟”這個角色,寧浩導演告訴她,從她的眼神里看到了可能性。
周冬雨坦言,自己也曾迷茫過、沮喪過,但在冥冥之中,總是能夠抓住內心一閃而過的想法,堅定地去放大它,努力地去執行它。
此后,周冬雨又一舉拿下了金像獎最佳女主角、金雞獎最佳女主角和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成為最年輕的“三金”影后。
“這么寶貴的東西,通過我們的手
傳承下去,多有意思啊”
李云鶴是敦煌第一位專職修復工匠,六十余年來從未失誤過。
回憶起第一次進入莫高窟所見的情景,李云鶴至今仍覺得心疼。“我修的這幾個洞,剛開始都屬于搶救性的,壁畫全都翹起來了。”大門開啟后,流動的空氣撥弄塵封已久的壁畫,干裂的色塊如雪花般一片片掉落,“太難過了,看著這么好的壁畫就脫落掉。”
當時國內并沒有修護壁畫或彩塑的專家和現成的經驗,李云鶴只能邊修邊摸索。先小心翼翼地清理壁畫上的灰塵,再把黏結劑用針管注射到起甲里面,使得壁畫可以貼回去。若是遇到破壞嚴重的壁畫,修復一平米得耗上一周的時間。“真的是像繡花一樣地來繡它,一坐就是一整天。”
從23歲進入研究所工作至今,李云鶴已經扎根敦煌65年,見證并參與了4000余平方米的壁畫、500多身塑像的修復。如今,李云鶴又動員了自己的兒子、孫子、孫女進入敦煌研究院工作。他說:“文物保護工作是艱苦得很,但是有這么多寶貴的東西,通過我們的手傳承下去,你說多有意思啊!”
“宇宙那么大
中國人應該去看看”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直上云霄。在湘西山村,一位13歲的少年抬頭眺望衛星劃過天際。他就是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的周建平。
2006年,周建平接過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的帥旗。載人航天是個龐大且復雜的系統,每個系統也都有各自的總設計師,周建平可謂是“總設計師的總設計師”,也是這個系統的“大管家”。而那時,正值艙外航天服是引進還是研制的爭論階段。
如果從俄羅斯引進“海鷹”艙外航天服,從合同簽訂到產品交付,只需要2年時間。如果自行研發,根據外國的經驗,至少要8年。但這時距離“神舟七號”發射的預定時間只剩下不到4年。
但周建平的思路非常明確,出艙活動只是第一步,研制空間實驗室、建造空間站才是目標。“中國航天一直秉持著要自主創新、獨立自主。無論如何也要用中國的艙外服來完成首次出艙。”
從此,北京唐家嶺的航天員中心辦公樓燈火長明。于是便有了深深留在我們記憶里的那一幕:2008年,翟志剛身穿著我國自主研發的艙外航天服邁出了太空第一步。他在艙外揮舞著國旗,向指揮室報告:“我已出艙,感覺良好!”
千百年來,中國人從來沒有停止對飛天的探索。當夢想照進現實,中國人的艙外服也被賦予了“飛天”的名字。
從“神舟一號”發射到中國人首飛太空,從自主研發“飛天”艙外服到“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邁向星辰大海的征程,周建平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一起走過了近30年。
那些年少時的夢想
有些可能已經實現
有些也許被遺忘在記憶的角落
但不論夢想如何更迭
它都是我們前行路上的光
是讓自己執著去追、勇敢去搏的力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