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李璐璐
認識振東集團董事長李安平的人,都知道他有個外號叫“三晉第一摳”:平常穿一身工作服,提著個布袋子,出差高鐵不坐一等座、飛機不坐頭等艙。用他的話講:“和大家坐一塊兒,了解鄉親們的想法,能為公司經營提供有效信息,能接地氣。”他用短短8年時間打造出山西首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對自己摳門的人,卻累計捐出6個多億給需要幫助的人。
李安平(右)在田間地頭考察中藥材。
20歲出頭當廠長
李安平出生在太行山區的一個小村莊東和村。這里經濟落后,百姓生活艱難,致富無望。目暏家鄉的貧窮落后,早日改變家鄉面貌成為李安平最大的夢想。中學畢業后,李安平走出鄉村,謀求出路。由于聰明機靈,肯吃苦又能干,他很快在縣城立住腳,23歲就當上一家洗衣機配件廠廠長。1993年,東和村口開通了一條二級路,積累了辦廠經驗的李安平敏銳地察覺到機會來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論證,他果斷決定籌建“長晉”加油站,振東實業公司由此誕生。
1993年10月1日,振東第一座加油站開張營業。“企業命名為‘振東’的寓意,就是振興我的家鄉東和村,選擇10月1日這個特殊的日子開業,也是我當時樹立的目標,企業成立的時候我們‘與國同慶’,將來發展大了我們‘與國同強’。”李安平說。
籌建加油站時,李安平選址在家鄉東和村的一片墳地。他本想著鄉親們會強烈反對,可沒想到的是,村民們都支持他的想法,紛紛將自己家祖墳遷出去。“清明節那天,我站在山頭看到大家在新墓前燒紙,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這是鄉親們對我的認可。”
東和村村民對走出大山又回饋家鄉的李安平一直心懷感激。村里有婦女生孩子坐月子,需要紅糖、核桃、小米熬粥補血,李安平就幫忙購買;有人想買自行車,李安平就在縣里五交化公司幫忙聯系;村里有人得了大病,李安平就幫忙尋醫問藥……他雖然走出了鄉村,但一直在盡己之能幫助鄉親們,現在他需要大家的幫助,鄉親們自然義不容辭。
振東在李安平的帶領下突飛猛進,到1998年已擁有加油站42座,銷售額達到2.64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民營石油經營企業。然而,2000年,行業政策發生了劇變,李安平響應國家號召,將29座加油站、2座油庫轉讓出去。但他并沒有停下腳步,而是召開了二次創業動員會,這一次,他鎖定了本土的制藥企業。“那會兒幾乎每個縣都有藥廠,但非常不規范,我就想做高科技領域的制藥大健康產業。”
2001年8月,振東斥資6500萬元,接收了“金晶藥業”,面對工期緊、認證難度大、缺乏人才等諸多不利因素,李安平帶領員工晝夜奮戰,終于在2002年10月一次性順利通過國家GMP認證,創造了當年開工、當年認證、當年投產的行業奇跡。
“當時企業只有一款產品,怎么才能長遠發展呢?只能走并購之路。邊并購邊發展,于是我們重組了一系列公司,搭建起全國自營銷售網絡。”李安平說。
2003年,李安平成立中藥材開發公司,投資建成振東(平順)50萬畝中藥材產業化基地、4萬平方米中藥材初加工倉儲基地。經過多年發展,振東又在北京成立藥物研究院,組建起針對公司戰略、科研、營銷的專家顧問團。
一邊發展一邊扶貧
2011年1月7日,振東成為山西首個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上市后,由于企業前期產銷對接不緊密、產品挖潛不到位、科研項目不精準等原因,發展曲折,增效緩慢。2018年,李安平親自帶隊反復梳理產品、市場、客戶、政策、項目等,以管理為抓手,以科研為引擎,以生產為動力,以營銷為龍頭,以品牌為導向,使企業得到了跨越式發展。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李安平深諳這一點。多年來,振東在培養人才、招納人才方面進行了大力投入。“我們通過創立商學院制、導師制、輪講輪訓、帶培制、2+2培訓、內部職稱制等模式,形成了多方位人才培養機制。振東還在北京建立研究院,在七大生產基地設有技術中心,先后與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藥科大學及美國國立腫瘤研究中心、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荷蘭SU生物公司等國內外眾多科研機構和院校建立了合作平臺,為大批高精尖人才提供舞臺。”李安平說。如今,振東集團有員工5000余人,其中博士(后)24名,碩士168名;高級職稱46人,中級職稱68人,初級職稱129人。振東也從當初只有1個產品的小藥企,成長為擁有613個品規,38家子公司的健康產業集團。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李安平發現中藥材是可以帶動農民增收的產業,于是積極投身到中藥材產業精準扶貧中。在不斷摸索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技術服務和投資+合作社組織管理+農戶操作”模式,實行“老總包片、中層包村、員工包戶”精準幫扶模式,對山西平順的12個鄉鎮、78個貧困村、6490戶貧困戶、16868名貧困人口進行了對接幫扶,中藥材產業已成為平順縣的支柱產業。每個周末,李安平都會在田間地頭和農民一塊探討怎么把中藥材種好,他從對醫藥行業的一竅不通變成了行業專家。
企業成立短短幾年之內,振東在新疆、貴州、黑龍江、河北、四川、山東6個省份和山西19個貧困縣種植中藥材,種植面積80多萬畝,帶動22萬貧困戶穩定增收,戶均增收3000—5000元。2018年,振東中藥材產業扶貧模式入選國家扶貧十大案例;2019年,振東集團董事長李安平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2021年,振東再次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上圖:李安平(中)和農民探討中藥材種植。下圖:振東集團向貧困大學生發助學金。
慈善是一種責任
自公司成立以來的28年間,李安平時刻不忘為家鄉做貢獻,他帶領振東集團修路,改造水電,興建學校、農貿市場、養老院、衛生院,每年“六一”為駐地學校和各網點學校捐贈圖書、學習用品……累計投入6063萬元。振東集團還專門成立了“扶貧濟困委員會”,為百姓解決難題。“七八年前,有一次我回老家,站在我捐贈修建的那條公路邊上,這么多年這條路都沒壞過,我感到很自豪。”李安平說。
有一年,李安平聽說一個女孩連續3年參加高考,都因為交不起學費而沒有去讀大學,他感到很震驚,就帶著秘書去女孩家中訪問。“村干部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土坯房前,說就是這兒。我一看,這房子透風漏雨,女孩的媽媽常年生病臥床,一家人真的太窮了。當時我的秘書就哭了。”李安平很揪心,責備村干部說:“村里有這么窮的人,為什么不說?上不起大學,為什么不來找我?”
后來,李安平資助了女孩學費,讓她如愿念了大學。畢業后,女孩表示想進振東工作,可李安平拒絕了。他說:“我們贊助你上學,不是為了讓你來回報我們。”他鼓勵女孩留在大城市,為自己的夢想而拼搏。
截至目前,振東集團已舉辦23屆針對考上大學卻上不起的貧窮學生的“扶貧濟困日”,共資助大學生2萬余名。這些學子,紛紛通過上大學改變了人生,不少人選擇回鄉工作,投身家鄉建設。
而鄉親們也都記著李安平的好。“去年疫情期間,我們急需生產防疫藥品,誰知生產電力不足,需要電力擴容,重新安裝變壓器。我們請來一個負責該項目的工程師,他帶著團隊連續工作了5天5夜,解了燃眉之急。我問他為啥這么拼命,他說自己受過振東的資助,一定要第一時間幫我們解決難題。這件事讓我非常感慨。”李安平說。
還有一次,秘書給李安平打電話,說村里的老百姓來公司上訪了。李安平一聽嚇了一跳,趕緊下樓一看,發現百姓并不是上訪,而是敲鑼打鼓帶著大花籃來送錦旗。一位癱瘓的老太太被大伙抬過來,抓著李安平的手說:“我沒生你養你,你卻一直照顧我。”李安平也很感動,他說:“幫助鄉親脫貧,照顧鄉親生活,都是我的本分。”
振東發展至今,已舉辦20屆針對孤兒、孤寡老人、殘疾人和特困家庭的“冬助日”,累計救助7200余戶;針對家鄉和各公司駐地60歲以上老人設立的“敬老日”,已連續舉辦27屆;2006年起,針對全國特困、大病患者及災情、疫情中犧牲的醫護工作者家屬設立“中華仁愛天使基金”,救助全國貧困患者5500余人。
不僅如此,每當國家有難的時候,振東集團總是沖鋒在前。2008年汶川地震,振東捐助價值1060萬元藥品,捐款120余萬元;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振東捐助價值508萬元藥品,捐款91.6萬元;2013年蘆山地震,振東捐助價值525萬元藥品,捐款202萬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振東向全國876家醫院和衛生醫療機構捐贈防疫藥品和物資共計價值5480萬元,向因公殉職的醫生家屬捐贈撫恤金80萬元,每月向有小孩、老人的家庭資助2000元生活費;2021年河南水災,振東捐贈物資價值460萬元,員工自發捐款120萬元。
“在我看來,一個成功企業家不在于創造了多少經濟效益,而在于為社會創造了多少價值。而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必須在發展中提高覺悟,把員工能力提升、經濟發展、社會前進當作自己的責任。”李安平說。振東集團早已形成濃厚的“慈善文化”,因為大家知道,這是一份拿得起就放不下、也不愿放下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