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鵬程在給孩子們上語文課。
張鵬程,出生于1982年,河南人,2018年任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清集鎮二郎廟小學校長,2021年9月10日,登上央視《三農群英會》節目。
9月9日晚7時20分,二郎廟小學結束了一天的課程,校長張鵬程像往常一樣忙著處理各種事務,幾個學生跑過來,左拉右拽把他帶進一間教室。“你們干嗎呀?”張鵬程問。“您看黑板!”學生們嘰嘰喳喳地讓他轉頭,黑板上滿滿當當貼著孩子們做的手工畫,寫著“教師節快樂”幾個大字。“當時小學剛開學,我很忙,根本沒意識到第二天是教師節,這都是孩子們自發的行為,他們也沒有專門學過畫畫,但整整一黑板都是手工作品。”張鵬程對《環球人物》記者回憶起那天的場景,語氣里是抑制不住的驕傲和喜悅。
這一幕被他用“鵬程校長”抖音號記錄下來。這位“80后”白發校長最初被網友知曉,也是通過抖音。今年2月9日,他的故事“用39歲白發換留守兒童幸福”登上了抖音熱榜。9月11日,學校里的“女童舍不得吃蝦留給生病的媽媽”被央視新聞報道,張鵬程和這座農村學校再次受到關注。看客來來去去,他始終如一,視學校為家,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
“拯救學校”行動
1982年,張鵬程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清集鎮二郎廟村,受到身為農村教師的父親的影響,初中畢業后考入師范學校。“當時放假回到老家,看到村里的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他們跟著老人,學習不好,只能考二三十分,當時我就想做點什么。”畢業后,他在江蘇等地工作了幾年,2012年回到母校二郎廟小學,成為一名教師。由于在城市工作積累了經驗,任教兩年后,他被調到其他學校當校長。
張鵬程離開這幾年,二郎廟小學更加破落,瀕臨被撤并,“學生人數也從130多人減少到22人”。他時刻關注著母校的狀況。2018年,他臨危受命,回到二郎廟小學任校長。“當時一些家長并不信任學校,辦學條件也比較差。樓房漏雨嚴重,下雨天、下雪天只能放假;僅有的幾臺教學設備也是壞的,電線線路亂七八糟,看起來很不安全;校園也沒有操場,像個荒院子,到處是野草。”張鵬程說。他的“拯救學校”行動從修繕開始。像二郎廟小學這樣破敗的鄉村小學很多,政府批錢周期較長,他等不及便自己先出錢墊付。為了省錢,他和教師、家長一起動手鋪磚頭、刷墻面,將主要資金投入到置辦設備、修操場上面。


上圖:翻修前的二郎廟小學教學樓和操場。
下圖:孩子們在翻修后的二郎廟小學教學樓前打球。
張鵬程深知學校想生存,生源是根本。他借鑒民辦學校的辦學理念,決定建設一所幼兒園,孩子們可以直升小學;再引入寄宿制,讓學生住校,一日三餐都在學校解決。那時,他巨大的壓力來源于幼兒園的從無到有:最開始是一些空房子,錢都花在基本修繕和校資配備上。“因為幼兒園孩子小,我們又鋪設了地毯,防止摔傷,還買了游樂設備。”張鵬程說,“起初設想五六萬元就夠了,結果越花越多。”他拿出自己的積蓄,又向親戚朋友借錢,先后籌集墊付了14萬元,頭發也因壓力太大變白了。建成后,小學和幼兒園在一個大院里,隔著不銹鋼圍欄,不到20位老師,照顧著120多個學生和50多個幼兒。張鵬程兩邊兼顧,除了處理業務,還兼教小學語文、數學。
2021年4月,一則“小女孩將學校發的雞腿留下帶回家給媽媽”的視頻,讓二郎廟小學再次獲得關注。在政府資金扶持下,校園整體翻修,環境越來越好,學生可以在操場和教學樓前的空地玩耍。“一些公益機構也關注到學校,開始幫扶項目。”很多愛心人士讓張鵬程感動,“剛開始一周,我們獲得的捐助就挺多的,之后再捐助的,我們大都給推掉了”。他希望學生懂得勤勞、自立的道理,而不是不勞而獲。
“是他們帶給我快樂”
因為頭發花白,不到40歲的張鵬程被學生親昵地稱為“校長爺爺”,這是學生對他親密和信任的體現。
“大多數時間我會近距離觀察學生,或在秋千那兒陪他們玩,孩子們會講看到的笑話、誰與誰產生了矛盾,有時候還打打小報告。其實很多想法他們不會直接對老師講,這時我們要一點點打開他們的心扉,給他們更多表達的機會。”張鵬程說。他在與孩子們相處時選擇傾聽和陪伴,不會刻意詢問學生私下狀況或家庭背景等。“因為過多地詢問,他們就會回避,尤其是單親家庭的孩子,不愿意讓外人知道。”
多年扎根基層教育的經驗,讓他能夠通過言語表情,分辨出學生心情的好壞。一個女孩剛轉來學校不久,成績差、話少,也不愿意與其他同學玩耍。張鵬程發現后,便非常留意,“別的孩子總會談到爸爸媽媽,她只說媽媽怎樣怎樣,從沒提到過爸爸”。張鵬程敏銳地意識到,她是單親家庭。“我開始關注她,偶爾發個零食,或者讓其他孩子和她做游戲,給她講講老人的難處,慢慢地,她不抵觸學校了,成績從倒數也變成班上的第一第二。”
張鵬程像一位父親,認真對待每名學生的衣食住行,吃飯問題成為他最關注的事情之一。需要買菜時,他凌晨三四點起床,去市場上挑選米面油和蔬菜。早中晚三頓飯由廚師來做,到晚上晚自習結束時,孩子們又餓了,張鵬程就自己給學生做夜宵,除了水果以外,煮雞蛋、鹵豆腐都是加餐常備,有時老師們還會幫忙包包子和水餃。他每晚都清點人數,記錄磨牙、打呼嚕、說夢話的孩子;一些孩子怕黑,不敢自己睡覺,他就陪著一起睡;有的孩子睡覺左右翻滾,他將上下鋪都改為安全的大通鋪;學校樓道因為大雨形成積水,他自己對管道進行疏通;學生放假被接回家,他還要忙著修理、完善學校基礎設施……
張鵬程覺得,是孩子們改變了他。最初回到二郎廟小學任教時,他遠離了城市的繁華喧鬧,夜晚總會感到孤獨。后來有了寄宿學校,他離孩子們更近了。“我覺得他們很苦,不只是生活上的苦,更是心理上缺乏理解和陪伴。每次看到他們收獲鼓勵和愛意后喜悅的表情,那種感覺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很滿足、很快樂。”張鵬程說,“不是我帶給孩子們快樂,是他們帶給我快樂。”多年來從留守兒童身上獲得的幸福感,成為他堅守鄉村小學的源動力。

上圖:二郎廟小學的孩子們收到愛心人士捐助的抱枕。
左下:張鵬程和二郎廟小學的孩子們交流。
右下:二郎廟小學的孩子正在吃午飯。
留守兒童也能發光發熱
二郎廟小學之所以“走紅”,離不開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同于城市中長大的孩子,留守兒童缺乏父母陪伴,隔代教育又難以給予精神支撐和感染,孤獨求學路讓很多學生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張鵬程曾遇到一個男孩,父母不在,爺爺奶奶不會二次方程,作業不會做,他夜晚只能偷偷躲在被子里哭。張鵬程深刻意識到成績與心理狀態息息相關:“老師過分關注考試分數,很難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所以我們重視感情培養,一旦得到認可,他們自然而然愿意配合老師們的教學,自覺完成學習任務。”
張鵬程承擔了很多傳遞正面價值觀的責任,他經常組織一些集體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真知。“有時會帶他們去歷史紀念館等,瞻仰古跡,緬懷先烈,了解祖國從一窮二白到繁榮昌盛,是很多人付出努力和生命的結果,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為社會奉獻的精神。”每次出去他都會親自當解說員,用不算標準的普通話,將自己作為共產黨員的感悟一一訴說。
他最初拍抖音是為了記錄留守兒童的校園生活,讓在外打工的父母通過視頻看到孩子的狀態。受到社會關注后,校園環境得到改善,也有新老師分配到學校,減輕了他的一部分壓力,“剛開始我要教三門課,現在只教語文和數學,剩余時間都用來照顧學生”。即便如此,師資問題依舊嚴峻,他開始和支教團隊、高校夏令營合作。“大學生身上的活力很容易激發孩子們的天性,讓學生對高等教育更加憧憬。”
張鵬程認為,老師要重視對留守兒童情感上的關愛,引導其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他第一年教學的班級中有33個孩子,只有4人考上了重點高中,考上大學的更是少之又少,但因為從小收獲溫暖和指引,這些孩子也能在社會上發光發熱。“就像鄭州暴雨那幾日,很多普普通通的人站出來,捐物資、救人等,是社會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希望這些孩子也可以像那些無私奉獻的普通人一樣,不一定非要做企業家、科學家,只要在社會、國家有難的時候,站出來貢獻自己的力量,這就足夠了。”張鵬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