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學舞蹈出身,是G20峰會開幕式核心主創、國慶70周年群眾游行總導演,擅長用群眾聽得懂的藝術語言抒發深厚感情
肖向榮,1973年出生。本科畢業于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音樂與舞蹈學碩士、戲劇影視學博士。現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教授,藝術與科技融創中心主任。
如果你關注近幾年的中央電視廣播總臺央視大型晚會,一定會發現許多令人驚艷的瞬間:
2016年,G20杭州峰會文藝晚會《最憶是杭州》,創造性地在西湖水面上搭建舞臺,把中國越劇《梁祝》的凄美和西方芭蕾《天鵝湖》的靈動展現得淋漓盡致;
2018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文藝晚會《我們的四十年》,將歌曲、舞蹈與戲劇化表演相結合,讓一排排戎裝戰士手握鋼槍演唱《強軍戰歌》,呈現出史詩般的藝術風格;
2019年,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文藝晚會上的武術節目《濠江雄風》,展現出波瀾壯闊的家國情懷以及濃郁的澳門本地特色。
這幾臺晚會背后,都有肖向榮作為核心主創或總導演的身影。而他近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擔任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廣場活動總導演,以及文藝演出《偉大征程》的執行導演。
7月13日,肖向榮和百年慶典主創團隊的另兩位骨干鄒游(服裝設計總負責人)、丁剛毅(三維仿真團隊負責人),與《環球人物》記者做了連麥直播。肖向榮講述了導演團隊為了不影響廣場周圍的群眾生活和社會交通,沒有進行過一場全要素彩排的故事;丁剛毅分享了三維仿真團隊為保證每位觀眾都能看到天安門城樓上領導的講話,對會場座椅高度進行數次修改的過程;鄒游闡釋了服裝設計團隊對每套衣服都兼顧美觀與舒適度的理念。這些幕后故事不僅體現了主創團隊以人為本的精神,也體現了專業與匠心。
暖場七首歌,選了一個月
今年1月初,當肖向榮得知自己將擔任7月1日慶祝大會的總導演時,并沒有感到太大的壓力。
“因為會議流程不需要我們策劃,加上創作團隊是國慶70周年的老班底,大家彼此都很熟悉了,所以我覺得工作量不會太大。后來隨著工作逐漸深入,才發現方方面面要考慮的因素很多。”肖向榮對記者說。
比如令他感到最難的一個問題是:大會的氣氛應該如何營造和展現?7萬人坐在天安門廣場上,情緒如何調動?“這是黨的百歲生日慶祝大會,和以前策劃的奧運會開幕式、G20晚會不一樣。在這樣一個特殊時刻,各種儀式和流程應該去掉表演化的痕跡,又要有真情實感,用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
大會正式開始前,有15分鐘的暖場時間,在現場樂隊的伴奏下,青少年們將演唱全國人民耳熟能詳的歌曲。反復考慮后,主創團隊決定采用群眾基礎廣泛的經典紅歌,調動現場氣氛。
光是這些歌曲的選擇、排序,就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備選歌曲共有500首,主創團隊根據歌曲的主題、歌詞、創作時間、傳唱度等因素,不斷篩選、淘汰,最后確定了7首。
但對于用哪一首歌曲開場,團隊內部有了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應該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肖向榮則傾向于用《唱支山歌給黨聽》,“這是從人民的視角、個體的視角出發,表達對黨的深厚感情”。
經過討論,團隊最終達成了一致意見:《唱支山歌給黨聽》做開場,《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做結尾,將現場氣氛推向最高潮。
“大會是在天安門廣場,不是在音樂廳,暖場歌曲應該既好聽又好唱,群眾一聽就能跟上。另外歌詞應該直截了當,唱出中國共產黨好、社會主義道路好。”
其他5首歌曲分別是《團結就是力量》《我們走在大路上》《社會主義好》《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新的天地》。從歌曲的名字和排序可以看出,這是用歌聲在回顧歷史,弘揚團結一心、繼往開來的信念。
“7首歌曲中,創作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比較多,因為我們想重溫那個時代最純粹的感情,人民對黨、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感情。這些老歌在新時代再次唱響,有一種時空對話的感覺。”
會場的造型設計也是集思廣益,有人提出用“萬眾一心”造型,有人提出用“軍功章”造型,最后定的是“巍巍巨輪”。
此外,大家對長安街的花壇、天安門城樓的布置也做了詳細方案,卻沒能實現。
“這些方案都太宏大了,真的執行起來太擾民。這次大會的主導思想就是不能影響群眾正常生活、不能干擾城市正常運轉。”
肖向榮說,他們本想早點在長安街彩排一下領誦員的走位,因為怕擾民一直沒能實現,直到一天深夜才快速走了一遍。
另一個細節是,大會原定9點開始,臨時改成了8點。肖向榮和團隊做過好幾次測試,上午10點多,天安門廣場的地表溫度接近50攝氏度,曬得不行。“這個意見反映上去后,中央真的做了調整,主要是為了群眾的身體健康著想。”
2021年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無論誰上都是我們的光榮”
大會的另一個亮點是千人獻詞,尤其是4名青少年領誦員,引發了廣泛的社會反響和關注。
這個環節同樣經歷了反復策劃、排練、調整。最初的設想是由千名青少年一起朗誦,但在實際執行中,這個方案難度太大。在那么大的廣場上,這么多人一起說,根本聽不清在說什么,所以最后定的是4人領誦、千人和誦的形式。
領誦員也是層層篩選上來的。音色要好、咬字必須非常清晰,外表要能代表中國青少年的整體形象。
“我們要求外形陽光,但不是像明星那樣艷麗的。很多非常漂亮的孩子沒有選上,就是因為外表過于亮眼了,這會讓觀眾忽略獻詞的內容。”肖向榮說。
但另一方面,領誦員的外形也要經得起電視特寫鏡頭的考驗。肖向榮覺得,這幾個青少年的臉應該是既親切又有一定距離感的,這種分寸很難拿捏,“找領誦員比挑電影演員還費勁”。
最后入選領誦團隊的有10名青少年,而7月1日那天真正站在鏡頭前的只有4人。這是經過無數次考量、排練選出來的組合,大、中、小學生都有,恰到好處。
這個組合背后還有許多備選組合,肖向榮甚至想過,大會當天到了天安門廣場再確定誰上。在他看來,這10個孩子的朗誦水平不分伯仲,就看最后誰的狀態更好、更穩定。
“面對著天安門城樓,前面是總書記和國家領導人,背后坐著7萬人,這非常考驗孩子的心理素質。我們要確保不能有任何閃失。”
讓肖向榮擔心的另一個因素,是孩子們之間的關系,10個孩子只能上4個,彼此之間的競爭是否會影響他們的情緒?結果令他感動,孩子們給他發了一條信息,其中寫道:“我們10個人就是一個大家庭,無論誰上都是我們的光榮。”
在肖向榮看來,大會的現場效果幾乎可以用完美來形容,唯一的意外情況是燕子。
“我們事先把什么可能都想到了,唯一沒有想到的是,那天周邊的燕子全飛出來了,這是之前從未有過的。在總書記講話的時候,大家從電視機里能聽見北京小燕子嘰嘰喳喳的叫聲,給肅穆莊嚴的大會增添了一點靈動感,也挺有意思的。”
“用詩意的表達解放觀眾的想象”
48歲的肖向榮,頭發已經有些灰白。作為一名“70后”的文藝工作者,他擁有豐富的大型活動策劃和導演經驗。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開閉幕式,到200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再到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群眾游行,許多重要節點的大型慶祝活動都有肖向榮參與創作。
國慶70周年的群眾游行,開場是4名小朋友清唱《今天是你的生日》,隨后是3000人的大合唱,令人印象深刻。“我們一頭一尾都是孩子。活動結束后,有人跟我說‘你膽子太大了’,敢在廣場上弄3000人無伴奏合唱。我回了一句‘無限風光在險峰’,對方哈哈大笑。”肖向榮回憶道。
肖向榮擅長將個體的細節與集體的宏大融合在一起,這種藝術上的探索和創新,或許與他的舞蹈背景有關。十一二歲時,他開始接觸舞蹈,后來考入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系。本科畢業時,正趕上北京師范大學籌建舞蹈系,原本只是代課老師的他獲得了正式聘任。
2008年,肖向榮參與了國慶60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的創作,擔任舞蹈組副主任,負責第四章《大潮曲》的編舞,這是節目數量最多、內容最為龐雜的部分。
“這個許多導演都不愿意接手的難題,被張繼鋼總導演交給了年輕的我。他說:‘你是這個年代出生的人,相信你會做好。’信任有時就像一碗壯行的烈酒,一股熱血涌上我的心頭。”
《復興之路》的演出圓滿完成后,肖向榮不僅結識了許多藝術大家,還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此后,他做了很多跨界嘗試:2010年,他擔任山西鼓樂劇《楊門女將》總導演,將新絳鼓樂首次以舞臺劇的形式推上舞臺;2018年,他創作的《海子》融合了戲劇和舞蹈,帶有先鋒氣質。
到了《偉大征程》,挑戰更多了。每個節目只有3—5分鐘,一個重大事件甚至只有1分鐘。時間如此之短,要用極其精準的藝術語言詮釋百年歷史,對肖向榮來說是巨大的考驗。
他的創作理念是不具體講述某個故事,而是“用一種更詩意的表達去解放觀眾的想象力”。為了表達抗震精神,肖向榮和團隊將表演場景設計成在漫山遍野的廢墟里,有一面黨旗升起來,代表著生的希望。“我想這是老百姓最樸素的心思,要抓到這個意向。”
在《偉大征程》的演出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巧合。肖向榮告訴記者,用煙花打出五星是團隊的創意,但升空的時間恰好與背景視頻中毛主席宣布新中國成立、抬頭向天上看的一刻重合了,形成了“毛主席看五星煙花”的場面。
2021年6月25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的預演現場。
“很多網友以為是我們的創意,其實這完全是一個巧合。煙花都是電子控制的,正好趕上毛主席抬頭的畫面。有些網友說這叫‘五星好評’,我想這就是對我們創作團隊和全體參與者的一種肯定吧。”(本刊記者 尹潔 周盛楠 崔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