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年第一天,一聲響亮的汽笛,響徹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首艘“中國造”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從這里出發,駛向蔚藍大海,開啟了商業首航。大型郵輪,又一顆船舶工業皇冠上的“明珠”,被我國成功摘取。
長323.6米、寬37.2米,全船2500萬個零部件,數量相當于C919大飛機的5倍、“復興號”高鐵列車的13倍,總電纜布置長度達4200公里,相當于從上海至拉薩的距離……看看“愛達•魔都號”的技術數據,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大型郵輪是目前全球最復雜的單體機電產品,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幾年前中國船企負責人參觀歐洲郵輪船廠時直呼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從2013年10月項目啟動到如今開啟商業首航,中國造船人“十年磨一劍”,通過引進消化加自主創新,在設計、工藝、生產準備、總裝建造、內裝工程和系統集成等階段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成功打造出這座“移動的海上城市”,硬是把“不可能”變為了“可能”。
新時代以來,中國造船業實現多點突破,已經具備承接世界所有主力船型的能力。2018年,全球首艘40萬噸智能超大型礦砂船命名交付;2019年,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交付海軍;2020年,全球首艘2.3萬標箱雙燃料集裝箱船交付;2022年,24116標箱超大型集裝箱船出塢……
出色的技術實力,造就了亮眼的市場表現。中國的船舶產品出口到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市場份額連續13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1至11月,中國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50.1%、65.9%、53.4%,中國作為全球第一造船大國的地位持續鞏固。
一個個“不可能”是如何變為“可能”的?
離不開中國制造的強大實力。造船業零部件多、供應鏈長、產業關聯度高,涉及鋼鐵、有色金屬、機械、電子等50多個行業,考驗著一個國家的供應鏈能力和產業水平。中國產業體系齊全,配套能力完善,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常年位居世界第一,為造船業發展提供了充足底氣。這幾年,殷瓦鋼等特殊鋼種就在鋼鐵、船舶等行業的共同努力下相繼研發出來。船用主機、鍋爐、起重機等配套設備的裝船率也在持續提高,“中國造”的成色正越來越足。
也離不開中國企業的堅強定力。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深受牽連的全球船舶行業步入長達10年的下行周期,國際市場持續低迷,企業連續生產面臨嚴峻挑戰。面臨挑戰和壓力,中國造船企業并未“失落”,而是堅定信心、挺起精神、勠力創新,相繼攻克一系列先進船型的技術難關,最終在迎來行業上行周期之時,“守得云開見月明”。
新的起點,新的出發。首艘郵輪開啟商業首航之后,中國造船還將創造多少“可能”?
眼下,就在吳淞口國際郵輪港20多公里外,上海外高橋造船公司廠區內,2022年8月開工的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正緊張建造。
業內人士介紹,有了首制船積累的技術經驗,第二艘將更加“輕車熟路”,建造工時有望降低20%。更為關鍵的是,“中國造”郵輪將有力帶動整條產業鏈的發展。要知道,目前中國傳統的民用船舶、海洋工程裝備供應鏈與大型郵輪供應鏈的重合度僅有20%。這樣的差距也意味著潛力。隨著郵輪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型郵輪的批量化、系列化建造,中國郵輪的全產業鏈水平還將不斷提升。
對世界上喜愛郵輪旅游的人們來說,這也是個值得期待的好消息:隨著中國郵輪產業規模增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全球郵輪旅游的熱度和服務質量想必會越來越高。
“中國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奮力攀登,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創造。”從郵輪到超大型集裝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覆蓋地球表面積71%的遼闊海洋,為人類造船提供了廣闊舞臺。相信中國造船還將不斷創造一個個新奇跡,發展自己,惠及世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