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嘗嘗!好吃的話記得待會兒在投票箱內給我們個大拇指??!”1月10日,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qū)余東村文化禮堂內,“十大碗”小吃比賽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媽媽餅攤位前,阿姨一邊烙餅一邊熱情招呼著前來品嘗的鄉(xiāng)親。
自制臘肉、新鮮橘皮、家植蔬菜……每一碗都冒著熱氣騰騰的鄉(xiāng)土味道,“土灶頭”烹飪的美食滿足了食客的味蕾,也讓村民的生活越來越紅火。“媽媽餅店的阿姨原來特別靦腆,參加禮堂文藝社團培訓以來,菜燒得越來越好吃,現在還帶動了十幾個家庭婦女就業(yè)呢!”余東村第一書記兼村民主任余良耀說。
鄉(xiāng)村生活的滋味在灶頭,還在筆頭。行走在余東村,隨處可見色彩斑斕的繪畫作品。在中國鄉(xiāng)村美術館,余東村村民用顏色繪就山水風物、豐收場景、日常生活;在文化長廊,畫作中的村情村史、鄉(xiāng)風民俗、文化遺存成為余東村最好的解說詞。
“20世紀70年代,村里6位農民參加送文化下鄉(xiāng)培訓,他們‘白天拿鋤頭、晚上拿筆頭’,耳邊總充斥著‘畫畫能當飯吃嗎?’的聲音。現在,村里300多人拿起畫筆,把農民畫帶到千家萬戶,農民畫家一年能賺10多萬,看來畫畫真能當飯吃!”衢州油畫家朱利民笑著說,“這幅《大吉圖》獲得了全國農民畫金獎呢!”余東村村民用奔放的色彩繪就了斑斕多姿的生活。
余東村的故事并不是個例。“大家看,口和田的位置這樣剪一刀,福字就更圓潤精致了。”沙灣村文化禮堂內,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鄭志輝一邊操作一邊講解。他身邊,前來參加“非遺文化diy體驗活動”的村民聽得聚精會神。剪刀在紙張上游走,不一會兒工夫,一個個洋溢著喜氣的“福”字躍然紙上。禮堂外,書法家為鄉(xiāng)親們寫福字、送春聯(lián),年味撲面而來。
在三山村,文化禮堂成了居民的“精神家園”。老年人戴上耳機,在圖書角收聽著最新的資訊;孩童在家長的陪伴下打開書籍,在文字中探索世界;宣講員拿出展板,向村民傳遞最新的環(huán)境保護知識。
從飯香到書香,從住在山水中到繪就詩意生活,從富了口袋到富了腦袋,鄉(xiāng)村生活“煙火氣”十足,“文化氣”濃厚。2022年,浙江省500人以上行政村實現了農村文化禮堂全覆蓋。如今,一座座別具特色的文化禮堂已成為鄉(xiāng)村藝術家大展身手的舞臺。
原創(chuàng)精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