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3月14日電 “牛黃丸”還是“牛磺丸”?買藥遇到“李鬼”怎么辦?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到來之際,浙江藥監部門為消費者支招——要到正規藥店購買藥品,網購時一定要查看商家資質。
3月14日有媒體報道,患有多種慢性病的程先生想要購買“安宮牛黃丸”,卻從網上買到了“安宮牛磺丸”,服用一段時間后病情惡化。
二者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據了解,安宮牛黃丸出自清代吳瑭所著《溫病條辨》。《中國藥典》記載,該藥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等功效,可用于高熱驚厥、中風昏迷及腦膜炎、敗血癥等。查詢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可見,目前國內共有126個安宮牛黃丸的批準文號。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安宮牛黃丸”信息查詢截圖。
程先生網上所購的“安宮牛磺丸”則并非藥品。據報道,其產品包裝標注為“蜂產品制品”,有的商家在銷售頁面寫明該產品為“食品”,卻宣稱其有醫療功效。
“非藥”產品在宣傳時可以打著治病的旗號嗎?答案是否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規定,除醫療、藥品、醫療器械廣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廣告涉及疾病治療功能;食品廣告的內容應當真實合法,不得含有虛假內容,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
然而,當下藥品網絡銷售市場情況紛繁復雜,消費者購藥時難免遇到相似的“李鬼”產品。對此,浙江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流通監管處工作人員表示,消費者要到正規的藥店(包括線上和線下)購買藥品,尤其在網購時一定要查看商家是否具有藥品銷售相關資質,注意識別商品包裝上的“國藥準字”字樣,切勿因疏忽而買到“非藥”商品。
截至發稿前,記者在淘寶、抖音、拼多多等網購平臺搜索“安宮牛磺丸”,均已未搜到相關產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