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宣傳主題為“促進兒童心理健康,共同守護美好未來”。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兒少心理科主任鐘意娟表示,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事關全民健康、社會穩定和家庭幸福。而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注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應關注一個孩子從孕育到出生再到長大成人的生命周期。
什么是真正的“起跑線”?
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個說法——“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認為“起跑線”指的是孩子的早期教育,認為讓孩子越早學東西越好、學得越多越好。可結果卻是一些孩子由于繁重的課業壓力、過高的成績要求和期待,越來越厭惡這種“填塞式”、“被迫式”學習,越來越難獲得成就感和自尊心,對挫折的耐受力、生活事件的處理能力越來越差,心理問題越來越令人擔憂。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起跑線”呢?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兒少心理科主任鐘意娟認為,真正的“起跑線”是建立在兒童心理發展規律上的。第一個起跑線是母親在懷孕時,孕婦可能會面臨一系列身體和心理的變化,所以需要準媽媽們科學安排產檢,接納身心的變化,減少不必要的焦慮,以平和的心態應對這一段旅程。同時,丈夫和親人的呵護與傾聽也有利于孕婦在孕期保持良好的心境。這些都有益于胎兒的身心發展,胎兒的父母都應該遵循這個規律。
第二個起跑線是在出生后的嬰兒階段,母嬰在進行喂養時親密而安全的互動,還有夫妻之間的良好關系會讓嬰兒感覺到溫馨的氣氛,這些對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第三個起跑線是在幼兒期或童年初期,孩子要開始有目的、有規劃地學習知識和技能了,這一時期是培養一個孩子愿學、愛學、能學的起點,這就需要父母主動學習和了解孩子當前所處階段的生理及心理發展特點,在此基礎上引領孩子成長。比如,一開始,孩子們需要在“玩”中學,游戲本身就可以促進大腦發育,讓孩子在游戲互動和規則中學習如何跟別人相處,學習社會規則,學習怎么處理問題,并在各種各樣的“玩”中探索自己的興趣。接著,當孩子開始對某些領域產生興趣,并且有了強烈的求知欲,認知水平也有一定的發展,這時就可以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和孩子共同規劃課余生活,報一些興趣班,或者和學校的內容相聯結,抓住契機引導其開展更加深入的學習,這就是所謂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樣才能提升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主動性和責任感。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學習成為親子間唯一的話題,也不要將所有的活動都和學習對立起來,可以合理安排一些能夠增加家庭成員間互動的家庭活動,并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私人時間,以此建立起來的家庭溫馨時刻和良好的親子關系,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助力。在不同的起跑線,給予孩子不同的關注,才能讓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上”。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關注這六大標準
作為一名兒童精神科醫生和家庭治療師,鐘意娟指出,關于心理健康的標準,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說法,有學者根據兒童青少年心理活動特點,提出“心理健康六標準”,包括智力發育正常、能正確認識自己、穩定的情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穩定協調的個性、遵守規則熱愛生活。簡單說來,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情愉快,而心情產生于對自我以及外部客觀的認知和感受。其實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過程,不是靜止不變的。比如有的時候人際交往上有一些小沖突、情緒不穩,只要時間不長,個體不是很痛苦,自已能化解或者通過別人的幫助化解了,展現了“動態的平衡”,這樣的心理就是健康的。
那么孩子有哪些表現的時候家長要予以關注?
當孩子有任何煩惱,比如不開心、不自信、感覺不安全、緊張擔心、反復抱怨同學老師的時候就表示心理健康出現了波動,這是一種信號,家長就應該重視起來。但是,通常人們認為的心理問題就是比較嚴重的狀態,建議要從生理反應、心理反應、社會反應這三方面來觀察。生理方面的信號,如孩子出現身體各種各樣的難受,家長帶去檢查又沒有問題;或者出現睡眠、食欲不好時要警惕。心理方面的信號,如孩子出現極度自卑、自我貶低明顯,緊張、恐懼等,有時流露消極的情緒甚至身體上有劃痕要警惕。社會反應方面,當孩子同伴關系、師生關系緊張,矛盾比較多,遲到早退反復請假或者不上學,就更要警惕了。不能堅持上學或者社交都提示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從專業的角度評估已經是社會功能受損了,這時可能就達到了疾病的狀態。
鐘意娟建議,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以上的各種變化,當發現孩子出現情緒波動,一定要騰出時間關注孩子、進行深度交流,并且要以傾聽為主。重要的是家長要表達無論怎樣自己都是關心和愛孩子的情感,并且相信孩子的感受,不要認為孩子是“矯情”、“不想上學”。當家長也不知道怎么做的時候,不要諱疾忌醫,可以找心理衛生專業機構咨詢、評估、診斷和治療。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