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澳大利亞總理時隔7年再訪華后,解除“雙反”的澳大利亞大麥也已重返中國市場。
海關總署11月20日的最新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自澳大利亞進口了31.37萬噸大麥,價值6.35億元人民幣。這是8月5日,商務部經復審取消對澳大麥“雙反”后,中國首月從澳大利亞進口大麥;也是自2020年5月中國對澳大麥實施“雙反”三年多以來,首次在海關總署進出口數據庫中出現澳大利亞大麥進口記錄。
中澳雙方經過友好協商在大麥貿易案上達成一致,成為中澳經貿回暖的一個重要標志。華東師范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陳弘11月20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這是中澳關系實質性改善后一個最直接的成果,也可以視為阿爾巴尼斯政府對華采取務實政策,中方給予的積極回應。
5年前,在國內產業的申請下,商務部于2018年對澳大麥發起“雙反”調查,并于2020年5月開始實施為期5年的“雙反”,對澳大麥征收反補貼稅和反傾銷稅。隨后,澳大利亞向WTO進行了申訴。一直位居中國進口首位的澳大麥自此開始退出中國市場。
在“雙反”前的2018年和2019年,澳大利亞一直是中國大麥最大的進口來源國。2020年中國對澳大麥實施“雙反”后,澳大麥出口中國銳減。烏克蘭、加拿大、法國成為中國最主要的大麥來源國。2021年、2022年直至2023年前9個月,在中國海關總署的進出口數據系統中均再無澳大利亞大麥進口記錄。
2022年下半年,中澳雙方共同推動雙邊經貿關系逐步回暖并恢復正常。2023年4月,雙方在世貿組織框架下,就大麥“雙反”措施爭端進行了友好協商,并達成共識。8月5日,商務部發布公告終止了對澳大麥歷時三年多的“雙反”,澳大利亞大麥得以重返中國市場。
市場機構Mysteel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法國成為中國進口大麥的第一大國,進口量為255.36萬噸。加拿大的進口量為184.51萬噸,阿根廷的進口量為178.34萬噸,哈薩克斯坦的進口量為48.15萬噸,分列第二至第四位。而此時,已被解除“雙反”的澳大利亞大麥還未到達中國。直至10月份,經海關入境的澳大麥達到31.37萬噸,一下子躋身中國前五大進口來源國之列。
成功解決了大麥爭端之后,10月,中澳雙方在世貿組織框架下,就彼此關切的葡萄酒、風塔等世貿爭端進行了友好協商,再一次達成妥善解決的共識。澳媒報道,在中澳貿易爭端的最高峰時期,受影響的澳大利亞產品約為200億澳元,但如今已降至約20億澳元。澳大利亞貿易部長法瑞爾11月初在上海參加第六屆進博會時表示,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也是澳大利亞出口產品的主要目的地,去年澳中兩國的貿易和服務交易已經達到2990億美元,幾乎超過了澳大利亞與美國、日本、韓國雙邊貿易的總和。法瑞爾說,希望澳中兩國繼續保持開放、平等的貿易,攜手維護WTO的公平多邊貿易體制。
采訪中,陳弘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澳大利亞上屆政府配合美國反華戰略,惡意破壞中澳關系,使兩國關系降至建交以來的最低點,中澳經貿關系不可避免受到了重大沖擊。阿爾巴尼斯去年上任以來,在對華問題上采取理性、務實態度,中澳雙方共同推動雙邊關系逐漸改善重回正軌。陳弘認為,中澳在大麥案上通過友好協商,最終達成一致,為中澳經貿關系進一步修復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陳弘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澳經濟互補性強,中國廣闊的市場為澳大利亞農產品提供了眾多機遇,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不僅有利于雙方經濟發展,也將最終惠及兩國的老百姓。他說,“大麥是能夠看到的中澳經貿關系改善的一個非常喜人的進展,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成果出現。只要本著務實的精神進行友好協商,在世貿規則下,中澳經貿關系還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