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網四川消息(陳敏)10月20日,在“鏈接數字時代•蓉入美好生活”2021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魏亮作《大數據牽引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助力服務美好生活》主題演講,分享當前數字技術發展的前沿趨勢。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魏亮作《大數據牽引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助力服務美好生活》主題演講
數據已進入算力全棧升級階段
全球的數據量正在突增,2025年可以到175ZGB,2035年超過200ZGB,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經成為重要的資源。“2020年,我們已經把數據作為生產要素來參與分配,非常注重數據生產要素的特性。”
魏亮認為,區別于以往的生產要素,數據作為生產要素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一是數據要素有無限的復制性,這跟傳統的生產要素有明顯的區別,數據可以無限復制,通過復制,復制越多可能數據創造的價值就越多;二是數據有非常重要的通用性,各行各業的數據標準化以后,都可以使用相應的數據;三是數據有很好的流動性。
“當前,數據已進入算力全棧升級的階段。”他指出,主要體現在底層智能芯片帶來的融合和升級、相應的計算范式的升級以及應用軟硬件相融合的全棧升級。
現在很多新技術可以由數據串聯起來,“我們通過5G把不同的萬物從萬物互聯到萬物智聯,通過云計算降低大數據應用門檻,人工智能來分析海量數據,區塊鏈讓數據共享更加安全、可信。”魏亮表示:“大數據技術是最貼近數據的技術,通過數據把整個新技術串起來的前提之下,大數據將引領這些新技術共同來服務我們的美好生活。”
數據呈現出良好的趨勢
“目前,我們看到數據呈現出非常好的趨勢。”他談到,一是“云數融合”,通過云平臺和大數據相融合以后,可以明顯降低整個應用大數據的成本。二是“數字融合”,即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相融合,這一方面可以把整個大數據平臺智能化,更好支撐AI各種類型的應用,另一方面是數字治理和大數據的融合,能夠相互促進、更好地支持我們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此外,“數據安全”將服務于整個數字經濟,使得大數據流通既“管得住”又“放得開”,可用而不可見。同時,數據使用可以得到明確的授權和賦權,讓數據變現方面能夠在滿足隱私要求的情況下,數據本身和使用價值相分離,促進數據流,打破“數據孤島”,實現企業和各機構的數據價值最大化。
綜合來看,通過以大數據引領的新技術,不僅有助于提高生產管理效率,借助平臺經濟來突破邊際成本,市場空間擁有新增長機遇,還有效降低人力成本。“信息技術在融合新的需求方面,數字經濟正凸顯著新的優勢。”魏亮說道。(圖據主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