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電器的開關機構箱滲水后出現銹蝕,嚴重時可能會發生大面積的停電事故,而這個棘手的問題竟然被劉文剛的一件“小發明”給解決了。他用工具箱上的鎖扣為原型,發明了一種新鎖具,巧妙地解決了開關機構箱密封不嚴、雨天滲水問題。
愛鉆研、愛琢磨,這是劉文剛給同事留下的最深刻印象,類似這樣的“小發明”“小創新”實質上還有很多。作為一名生產技能專家,劉文剛先后獲得了22項遼寧省和大連市質量科技成果獎,6項實用新型專利證書,是大連供電公司名副其實的“發明專業戶”。
解決“大問題”的“小發明”
作為大連供電公司變電運檢二工區變電檢修五班的班長,劉文剛和班員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檢修和維護大連市內40多個變電站內的變電設備,確保它們能夠穩定運行,保障大連百萬居民的用電需求。
三十年的變電檢修工作,使劉文剛練就了一雙“巧手”,這雙手不僅能巧妙地處理掉設備上的故障,還能使身邊看似普通的小玩意搖身一變成為解決“大問題”的“小發明”。翻看劉文剛的手機相冊,工作現場照和小發明的照片就占據了一大部分。除了創新的開關機構箱鎖具外,劉文剛的手機里還有另外幾個新“寶貝”。
1號“寶貝”——變壓器注油法蘭盤。法蘭,是一種用于管道、閥門上的連接工具,每次檢修師傅給變壓器補油時都少不了它的身影。當變壓器油量過低的時候,就可能引發跳閘等事故,所以給變壓器補油就成了檢修師傅們每年要重復多次的工作。但變壓器補油的油管孔徑、型號、各不相同,導致工人在現場操作時難以準確判斷所需的法蘭尺寸,有時候一拿拿一堆,還不一定能拿到型號正好匹配的。在現場發現了這個問題后,劉文剛就開始翻看變壓器的說明書和相關工具的文獻資料,認真研究變壓器的每一處細節,找到了解決型號匹配難題的關鍵。原本的法蘭不會“變通”,他就把法蘭眼距加長,變成類似滑道的一種東西,讓普通法蘭也“學會”了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外出干活兒的師傅再也不用背著一大堆不知道對錯的法蘭去現場了,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這個防腐材料濺到身上那可是很難處理掉的,你要是近視眼戴眼鏡的話,那干完這個工作眼鏡也是不能要了。”劉文剛邊說邊找出了照片,2號“寶貝”——防噴濺充電式噴涂裝置。每年,變電檢修的師傅們都要給設備噴涂防腐材料。以前大家都是拿著笨重的大氣泵,再拖著一堆管子、電源到現場施工。一是作業不方便,二是一刮風防腐材料更是噴的大家伙滿身滿臉都是。這種材料沾到身上油乎乎、黑黢黢的,摳都摳不掉。誰要是接到了這個任務,那是萬萬不敢穿新的、干凈的工作服去現場的。新工作服經歷一次這樣的“磨難”,基本就要宣布下崗了。帶著防腐作業時困擾大家的兩個問題,劉文剛秉承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理念,工具笨重就給工具“瘦身”,工具不聽話到處噴灑,就給工具帶上“口罩”。于是,一個小巧、可充電、便攜還帶著防風罩的噴涂裝置誕生了。工人們常說:“哎呀,老劉,用你發明的這個東西,干活真是老省事兒了。”
說到劉文剛的“寶貝”,可遠遠不止這些。做開關特性實驗時用到的創新插頭、像水龍頭一樣,使用起來方便、快捷的創新取油樣閥等等,這些從實際問題出發創新的“寶貝”,真真切切的解決了工人們現場作業時所面臨的困難。今年已經是劉文剛參加工作的第三十個年頭了,但他依然保持著創新的勁頭和激情。只要有事情沒想明白,劉文剛的吃飯時間就被拉長了。飯桌上的筷子就是他的筆,不停地構思比劃,還拉著工友一起琢磨。等有了想法,飯菜都涼了。
劉文剛說:“創新這個東西,你要是有想法,就會處處留意。”劉文剛的創新源泉,除了來自在現場發現的問題外,其他同事、其他班組在生產會議上提出的問題也被劉文剛記在心里。會議結束后,他會帶著問題自己到現場核實考察,找到原因后,便又繼續琢磨。
創新不是憑空想象,更不是“一拍腦門”就有的,只有親臨現場、從實際問題出發,才能踏實、穩健的走創新之路。現在,2024年大連夏季達沃斯的保電巡檢工作已經開始了,劉文剛也正在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給自己的“實踐經驗庫”繼續添磚加瓦。
“我師傅可是‘技術大拿’‘萬事通’”
豐富的實踐經歷,讓劉文剛成為了真正的“萬事通”。對于日常檢修工作的每一個細微環節,他都了如指掌。帶年輕班員到現場作業時,與帶電設備保持安全距離、檢查接地裝置、檢查圍欄和標示牌、讓班員清楚了解作業危險點和防范措施等,每一個細節都要確保班員牢記。用劉文剛的話說,這就叫:“工作很大,細節很小”。
劉文剛身上這種嚴謹的工作態度,愛鉆研、琢磨的勁兒,吸引了一批和他一樣有實干和創新精神的年輕人。2022年6月1日,以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工作效率為初心,劉文剛為領銜人的創新工作室成立了。目前,這個溫馨的小團隊已經有12名成員了。
在工作室成員眼里,他們的劉師傅可是一個“技術大拿”。“同樣一個活兒,我干需要30分鐘,劉師傅就只需要10分鐘。”工作室成員段慶亮笑著說。加入創新工作室以后,段慶亮抓住一切機會,從劉師傅身上“取經”。變壓器有載開關實驗也是保證電力系統穩定運行、確保設備安全的關鍵一環。但根據實際使用情況,這樣的實驗每年只進行兩三次。因為機會難得,所以只要劉文剛到現場做實驗,段慶亮也必到。跟著劉師傅不斷學習和實踐,段慶亮也在一點點進步和成長。
“生產數據管理”,是段慶亮參與研發的一款微信小程序。以前,大家到現場巡檢設備時要帶著資料。有的設備圖紙很大,背著費勁,檢索起來也費勁。有了這個小程序后,只要輸入變電站的名字和設備廠家的名字,該設備的電子圖紙和檢修記錄就會立刻彈出來,讓現場工人實現無紙化操作。回想小程序開發之初也是很復雜的。程序后臺對錄入的設備圖紙要求很高,只有符合圖畫和文字都清晰的圖紙才能進行第一輪的數字版轉換,轉換結束后還要對數字版進行新一輪的篩選,光是這個過程就大概持續了四個月。段慶亮回憶說:“當時劉師傅一直和我們一起做這個工作”。目前,這款小程序已經開始投入使用了。
除了這樣的小程序外,創新工作室的成員還發明了可調節角度的絕緣桿、液壓機構壓縮量的電子測量尺以及變壓器吸濕器等等。新的發明拿到現場進行測試時,劉文剛會和大家分享經驗、提出建議。要保證設備的安全,更要保證每一個人的人身安全。李德一說:“師傅做事認真負責,每一個創新成果的落實都要做到盡善盡美,這一點真的值得我好好學習。”
談到自己和團隊的小發明時,劉文剛滿心歡喜。在給大家講解時,會議室里的筆、礦泉水瓶甚至是投影儀都變成了他的“講解搭檔”。再配合著手部動作,將現場操作的每一個細節都講得清楚透徹。聽完劉文剛的講解,連門外漢都覺得能經手拿工具置身施工現場開始操作了。
在這個創新團隊中,年紀最大的就是劉文剛了。但是大家一貫認為的“歲數大了跟不上時代”這樣的問題,在他身上可不存在。對電力系統的最新發展、新規定、新章程,只要年輕人學,劉文剛就跟著學。自己沒有知網的賬號,劉文剛就找團隊里的年輕人幫忙,下載創新發明時需要的文獻和最新的行業文獻。“不學習,你就被這個社會淘汰了。”樸實的語言,真摯的眼神,在劉文剛這里,總是能真實的感受到他對這份電力事業的熱愛。
這位電網領域的“發明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著無異于普通人的小愛好。劉文剛說:“自己以前非常喜歡釣魚,覺得釣魚特別有成就感,魚一咬鉤的時候手感很好。”由于現在工作太忙,劉文剛已經將近三年沒有出去釣魚了。不過,現階段對劉文剛來說,堅持學習和搞創新是比釣魚還有樂趣的事兒。
(大連供電公司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