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專人給端水喂飯、康復按摩,吃喝不愁,多虧了黨的好政策,讓我的生活有了保障。”走進四川省自貢市自流井區新街富臺山社區夕陽紅敬老院里,遠遠就聽到一陣舒心而又爽朗的笑聲,幾名老人在這里聊天、下棋、打太極,溫馨和諧、其樂融融。
在五星街磨子井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樹家風傳家訓立家規”的標語映入眼簾。不少返鄉過年的居民特意帶著孩子參觀,感受“家”文化的傳承與變遷。“在外地打拼了這么多年,始終都有漂泊感。過年回來,不光體會到了家的溫暖,還能感受濃厚的家風村風,這里才是我的根。”居民周源說。
在自流井區東興寺街毛家壩社區,市民劉佳停放好電動車說:“此前,由于小區沒有充電車棚,大多數居民只能將電動車放在地下室里充電。現在好了,電動自行車不用往家里推了,即使下雨,也不擔心有漏電的情況發生,還能快速把電充好。”
……
這樣幾組普通的生活鏡頭,折射出自流井區委、區政府積極行動,為保障基本民生,提高生活水平干實事的那股子“奔跑勁頭”。一條條新政新規、一項項惠民舉措,清晰描繪出讓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好日子。
民生為重,百姓至上。自流井區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人民至上優質均衡,破解新課題促進共同富裕。圍繞這一目標,近年來,自流井區下大力氣書寫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致力于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如今,一項項民生工程回應了群眾心聲,一幅幅最新最美的民生畫卷徐徐展開。
樂享幸福。自流井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強化基本民生保障
傾力守護“一老一小”
“老了最怕的就是看病,現在住院前不用為籌錢勞心費力,費用報銷比例大,壓力也變小了。”家住榮邊鎮雨潭村的韋大爺說,今年初他在人民醫院做了手術,從住院到出院,自己沒掏多少錢。
當前,自流井區人口老齡化特征明顯。“一老一小”關系家庭幸福和社會和諧,促進養老托育服務健康發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是自流井區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自流井區把醫療衛生惠民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積極推進養老保險關系跨制度銜接,強化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與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功能,提高重特大疾病和多元醫療需求保障水平,健全社會福利制度,建設兒童友好城區,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會老。”什么是“一老一小”滿滿的幸福?
對于家住自流井區檀木林社區的王浩宇來說,“一老一小”的幸福就是孩子能在家門口上幼兒園,父母在社區里老有所樂。
15年前,這個“80后”云南男孩兒大學畢業后,選擇留在自貢發展。不過那時的他,也有著年輕人的擔憂,怕有了孩子后會遇到“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怕父母搬到新城市會“融入難”“生活難”……可是現如今,王浩宇一家老少三代,都已深深地愛上了自貢。
從安家落戶到孩子呱呱落地,從遠離家鄉到把父母接到身邊,自貢這座城市的溫情和實際舉動沖淡了王浩宇一家人的疏離感。“兩個孩子,一個在檀木林幼兒園,一個在塘坎上小學,離家都不遠。白天父母送完孩子回來,就可以去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參加活動,跟伙伴們聊聊天。老少同樂,生活甜蜜。”王浩宇說,這就是幸福的味道。
守護健康。自流井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推動創業帶動就業
“現在家門口就業,工作和家庭兩不誤,多虧了就業部門的宣傳指導!”下班后走出園區企業大門的自流井區仲權鎮全勝村村民張桂芳,連連感慨現在的新生活。
去年年底從廣東佛山返鄉后,因為疫情影響,工廠停業,張桂芳就沒再外出。經過多次的宣傳指導和企業用工對接,她在園區企業找到了一份滿意的新工作,成為該區2022年“春風行動”專項活動的受益者。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來,自流井區就業局聚力就業引導和創業培訓質量提升,把就業創業春風吹進城鎮、吹進農村、吹進校園、吹進社區、吹進就業需求家庭,以暖心服務保障穩崗就業落細落實。
在“春風行動”期間,自流井區多渠道收集崗位需求信息,結合本地實際,積極配合區人力資源服務中心有計劃地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活動,創新形式,積極宣傳公布招聘時間、地點、招聘需求重點,便于服務對象了解信息、參與招聘。
同時,引導、幫助農民工、就業困難群體等服務對象知曉政策、接受服務,組織更多脫貧勞動力參加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強化創業服務和創業培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幫助解決融資、用人等實際問題,扶持更多勞動者創新創業。
近年來,自流井區一項項創新舉措,推動就業創業開新局。該區從菜單定向培訓、公共就業服務、扶持創業就業等方面持續發力,重點突破,推動勞動力更加充分和更高質量就業。
值得一提的是,自流井區對首次創辦小微企業或從事個體經營的返鄉下鄉創業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和高校畢業生,可按標準給予創業補貼,符合條件的個人可以申請為期2年的創業擔保貸款,享受貸款貼息政策,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可申請最高不超過3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
五星街美麗嬗變。自流井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老街改造提檔加速
“老城復興”指日可待
隨著汽車保有量日趨增加,城市道路變得日趨擁堵,“城市交通暢通行動”勢在必行。
在自流井區星街特色街區改造項目現場,挖掘機正在不停作業,工人們頂著烈日汗流浹背,手上動作卻沒有慢半分,一片繁忙景象。近段時間,該項目備受市民關注。目前五星街北側即打圍施工范圍內的老街改造工程,正在有序推進。
“項目總投資約8700萬元,于3月12日正式啟動施工,計劃總工期8個月,改造內容包括桿管線下地、排水(雨)管網改造、人行道鋪裝、市政及交安設施安裝、景觀綠化打造、空間節點疏通、沿街建筑立面整治、底商立面美化等。”項目負責人介紹,“改造后,五星街路面將由原來的10米雙向3車道改為14米雙向4車道,道路通行能力增強約30%,極大提升道路通行能力。現在每天都盯緊項目進度,看著五星街一天天的變化,十分激動。”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五星街特色街區改造預計在今年10月基本完工,通過改造,區域內的匯水面積將達4.17公頃,進一步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礎設施抗災能力。
該項目的實施,車輛通暢率將顯著得到提升,城市“經脈”更加順暢,有效緩解周邊老小區停車難、行車難的老問題,是切切實實的民生項目。“與此同時,我們還極力做好節點綠化工作,株株綠植為老城增添秀色和活力。”項目負責人介紹,為保障綠植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行道樹將在原有基礎上增加其他品種,以此進一步提升街區品質和形象。
項目施工方還在建設細節上秉持便民利民舉措。施工全過程嚴格執行工地“六必須、六不準”相關規定,通過采取灑水、噴淋作業減少工地揚塵污染。盡量縮短工期,減少夜間施工,減少因施工作業對周邊居民產生的影響。讓五星街特色街區改造項目這一惠民工程充分體現惠民溫度。
小區換新顏。自流井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老舊小區換新顏
改出居民“幸福感”
自流井區五星街道磨子井社區設立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轄區內現有住房120棟、居民4700余戶。基礎配套落后、設施老化失修、物業管理缺失,這些問題不僅給轄區群眾的生活起居帶來不便,也大大影響了城市整體形象的提升。
點多、面廣、任務重,如何讓居民感到滿意、住得舒心?自流井區堅持老舊小區“先自治后改造”模式,改造前充分聽取群眾意愿,改造中積極發動群眾參與,改造后有效引導群眾自治,著力構建“共謀、共建、共享、共治”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成立居民自管委員會和自改委員會,讓居民真正成為了社區的主人,社區怎么管理、怎么改造,都充分聽取居民的意見,由居民說了算,真正做到社區的事居民作主。”磨子井社區負責人說,社區充分發揮自管委作用,在改造前多次通過會議、活動、微信群等進行政策宣傳,并就改造方案反復征求居民群眾意見,召開討論會20余次,收集群眾意見200余條,解決群眾訴求50余件,得到了居民們的熱情參與和積極支持。
“看著社區環境變好了、變美了,我們真的太高興了!大家都非常支持改造!”社區居民陳增榮豎起大拇指點贊。
最近,除了隨處可見的小廣場、小花園,這里的社區居民又多了一個新的去處——珍珠山公園。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建設者通過充分征求居民意見,將營業用房、公廁、健身步道、活動健身區、兒童游樂區等功能性和實用性建筑融入其中,讓這個一度無人問津的偏僻角落重獲新生。
同時,自流井區還注重在老舊小區改造中謀劃長遠,讓管理與效益相融共贏。磨子井社區在改造中共整理盤活閑置資產7處,改造后可承接花園餐廳、老年服務中心、便利店、停車位等,預計年收入可達40萬元。這樣的創新探索也在自流井區老舊小區改造中積極推廣。
“對于磨子井社區而言,一方面要改善居住環境、提升生活品質;另一方面要以沉浸式的方式展現東鍋文化、‘三線精神’。”磨子井社區負責人介紹,目前,社區正著力打通養老、就醫等便民服務“最后一米”,為城市有機更新、社會治理創新、實現共同富裕提供磨子井方案。
悠悠萬事,民生為本。為民生“加碼”、為民生“托底”、為民生“加速”,歸根到底是為民心更暖,讓人民生活得更加殷實、更加有品質、更加高質量。“未來,自流井區將持續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久久為功,用小實事累積成大民生,交出一份亮麗的民生答卷。”自流井區相關負責人說道。(尹露佩 尚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