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輝,1970年生于河南省淅川縣。1986年入伍,退役后進入淅川外貿局工作,后任外貿站副站長。2001年赴伊朗開設外貿辦事處,2003年在阿富汗獲得外貿營業執照后工作至今。現任中國阿拉伯經貿促進專業委員會主任。

2018年,余明輝在第四屆“跨喜馬拉雅發展論壇”上發言。
2002年的春天,余明輝第一次來到阿富汗,被戰火中的滿目瘡痍所震驚。他是懷著商貿往來的想法到此的。盡管當時有同樣想法的中國人寥寥無幾,余明輝還是克服種種困難,在阿富汗開設了一個經貿辦事處,用他的話說,這是一個“窗口”。
20年后,小小的“窗口”變成了拔地而起的“中國城”,成了中國企業進入阿富汗市場的重要通道。余明輝的故事也成了“中國城”的名片,濃縮了一批中國人在21世紀初的“西行漫記”。現在,這個故事經常被阿富汗的合作伙伴講給各界人士聽,百講不厭。
“中國有無盡的生產力,阿富汗有遍地的土特產;中國的巨大產能需要全球市場,阿富汗的戰后重建物資匱乏。兩國有著廣闊的互補空間。很多人覺得阿富汗又亂又窮,其實它是一個新興市場,擁有被嚴重低估的發展潛力。”余明輝對《環球人物》記者說。
炮火中初見阿富汗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余明輝在部隊服役了3年,退伍后被分配到淅川外貿局工作。由于業務能力突出,他在幾年后被破格提拔為干部,擔任外貿站副站長。
進入90年代,改革開放的力度不斷增加,余明輝覺得外貿行業應該改變之前等著訂單上門的方式,要主動邁出國門聯系業務,而且客戶也不該局限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從1994年到1999年,他一直嘗試拓展海外貿易范圍,最后將目光投向了中東地區。
2001年,余明輝來到伊朗首都德黑蘭,設立了一個經貿辦事處。“當時條件簡陋,我們只是在當地租了幾間房,由中國廠家提供貨源,商品包括瓷器、服裝、紡織品等,我們負責出口到伊朗。”
阿富汗是余明輝的下一個目標。但他沒想到,辦事處剛剛在伊朗站穩腳跟,美國就發生了“911”事件,美軍隨后入侵阿富汗,中東局勢驟然緊張。
在這種情況下,余明輝還是決定去阿富汗考察一下從事經貿活動的可能性。他花了很大力氣,通過伊朗外交部門拿到了赴阿簽證。由于政局動蕩,在阿富汗使館發放的簽證上,文字都是手寫的。
2002年3月,余明輝第一次踏上阿富汗的土地。盡管做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他還是被見到的景象深深地震驚。

2002年春,余明輝(中)第一次到達阿富汗。
“陪我去的翻譯,也是位中國人,還有一位伊朗國家電視臺的記者。我們一過海關就看不到任何管理人員了,只好在漫天風沙里打了一輛出租車。路過一個村子時,村民說前面正在打仗,你們等等再走吧。”余明輝回憶道。
等了兩個多小時,前面的仗暫時告一段落,余明輝一行趕緊上車,想盡快沖過這段危險之地。
“那條路已經稱不上是路了,全是大大小小的炮彈坑,我們被顛簸得暈頭轉向,幾乎要翻車。道路兩旁就是堡壘,架著機槍,長長的槍筒對著我們,隨時有走火的可能。我們等于是在槍口下硬闖。”余明輝已經顧不上擔心自己,他最害怕的是翻譯出事。
“陪我來的翻譯是德黑蘭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來之前,他的家人再三勸阻,如果他不來我是絕對不會勉強的。但考慮到我不會說當地語言,危險性太大,他還是瞞著家里人來了。如果出了事,我怎么對得起人家?”
出發前,那位伊朗記者告訴余明輝,阿富汗幾十年來戰亂不斷,“沒有法律,沒有規矩”,更看不到歷史書里描寫的昔日輝煌,“那里一切都變了”。直到親眼看到,余明輝才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
本來計劃一周的考察,最后花了一個月才完成。阿富汗留給余明輝的第一印象是滿目瘡痍、“一窮二白”,但同時也讓他看到了未來在廢墟之上重建的可能性。
余明輝決定在阿富汗“扎個根子”,像在伊朗那樣設立一個經貿辦事處。
一個大機遇來了
忙完伊朗的外貿業務,余明輝第二次來到阿富汗,已是2003年的夏天。他積極奔走,協調各方資源、調研行業數據、選擇辦事處地點……當時的阿富汗境內幾乎看不到中國人,余明輝第一次到中國大使館辦理相關手續時,被時任駐阿大使孫玉璽看見了。孫大使覺得稀罕,從臺階上跑下來和他打招呼,問余明輝:“你是從北京來的嗎?”
2003年,辦事處正式獲得了在阿富汗從事商業投資和經貿活動的營業執照。通過這個窗口,余明輝將越來越多的中國商品輸送到阿富汗。當然,這是一個相對漫長和艱難的過程,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當地政府部門效率低,基礎設施更是難以想象的稀缺。
余明輝回憶,當時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打國際長途電話,打到中國的價格是每分鐘1美元,而且不找零錢,打15分鐘電話收20美元是常事。好在當地人對中國人比較友善,每次值班經理都會優先接待他,免去了等待的煎熬。
雖然在阿富汗的中國人很少,中國商品卻是海量的存在。海拉特是阿富汗西部的一座主要城市,20年前,當地批發市場里已經有大量中國制造的電子產品和日用商品了:廣東產的CD機,江蘇產的毛毯,上海產的藥品……銷量都非常可觀。
“其實中國人在阿富汗做生意是有不少優勢的。我們在宗教、政治等方面與當地人沒什么矛盾,反而西方人更敏感一些。但中國人做生意比較著急,短期內賺不到錢就走了,很多項目半途而廢。相比之下,歐美、日韓的企業穩扎穩打,反而能收獲長期回報。”余明輝說。
還有一個深層原因,就是中國人骨子里更看重穩定安全的社會環境和營商環境。能長期留在阿富汗的中國企業,基本上是搞工程建設的,由于顧慮安全問題平時總是大門緊閉,中國員工也不愿意出來與當地人交流。
“你不融入當地,連婚喪嫁娶的習慣都不知道,大家彼此不了解,什么事情都不好辦。”余明輝說。
到2013年,美國、歐盟、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國都在阿富汗設立了項目中心或商務中心,而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在阿富汗仍然沒有“大本營”,中資企業還處于單打獨斗的散沙狀態。
改變這種狀態的轉折點,就是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余明輝感覺一個大機遇來了。在與國內經貿領域的專家溝通之后,他下定了決心:“我們要建一個中國城,成為中國企業進入阿富汗的大本營,也是中阿兩國經貿的紐帶、信任的基石、交易的平臺。”
當時,余明輝負責的業務已經不局限于貿易,而是擴大到了工業生產領域。他帶領團隊先后投資建設了3個工廠,其中效益最好的是明海鋼鐵廠,一期項目的產量供不應求,正計劃上馬二期項目。“如果只從經濟角度考慮,建鋼鐵廠肯定比建中國城賺錢多、賺錢快。但從長遠發展、國家戰略的角度考慮,中國城的意義更加重大。所以我們暫停了明海鋼鐵廠二期項目,優先啟動了中國城項目。”
“用什么鑰匙開什么鎖”
中國城的地址定在喀布爾,2014年正式立項。除了自己的團隊外,余明輝還聯合了一批阿富汗的老朋友共同參與。2017年,中國城主體建筑大樓破土動工,負責施工的是幾名阿富汗地產商,同時也是該項目的股東。
大樓共10層,外觀采用了連體雙子塔形式,窗戶、陽臺都帶有中式特點。工期歷時兩年,其間遇到過大大小小的意外,主要的困擾是當地一些軍閥、幫派不時前來騷擾、敲詐,現場的保安與之發生過沖突,有一次雙方動了棍棒,大樓的玻璃都被歹徒砸碎了。
余明輝出面與相關勢力交涉,嚴正告誡對方:“這里建設的是中國城,你們之前不知道,我們不追究了,以后不允許你們再來鬧事!”之后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情況。
“我在阿富汗時間久了,知道用什么鑰匙開什么鎖。”余明輝說。因為阿富汗的特殊情況,在這里做成一件事的難度可能是國內的十倍、百倍。這些問題確實影響了中國企業的投資信心,也是在阿中國人一直不多的根本原因。“所以我們必須組建一個維護中國人利益的機構,這正是中國城的意義所在。我們會整合當地資源,當中國企業利益受損的時候,能幫他們解決問題。”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余明輝先后聯系了1300多家中國企業,舉辦各類調研會,針對在阿富汗投資興業的實際問題征求意見和建議, 希望將更多企業引入阿富汗市場。
2019年夏天,大樓建成交付,之后又修建了樓前廣場、綠化帶及安全設施等。眾多國內企業也陸續前來考察。
2020年6月30日,中國城正式開張營業。“一帶一路”“中國城”的中英文霓虹燈牌鑲嵌在樓頂,從5公里外的山坡上看得一清二楚。為了做這兩個燈牌,余明輝找了四五家當地公司,用的設備及原料都來自中國,但技術上完成不了,最后還是在深圳做好后裝船運過來的。

建成后的阿富汗中國城。
“無論過程多艱難,中國人終于在阿富汗有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臺。我們慢慢聚集在一起,就能彰顯團結的優勢。”在余明輝看來,戰后重建中的阿富汗有著無窮無盡的需求,與中國市場高度互補。這個擁有4000萬人口的國家,為很多外國中小公司提供了發展機遇。十幾年間,土耳其、伊朗等國的食品廠、水泥廠規模擴大了百倍以上。外資藥店、電線經銷商、建材公司也都收獲了豐厚的回報。
“在阿富汗經商確實有麻煩,但哪里完全沒有麻煩呢?中國城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融入當地,認識更多朋友。只要我們尊重他們的文化習俗和處事方法,各種問題會得到妥善解決的。”余明輝說。
“不能照搬中國經驗”
雖然新冠疫情對全球貿易的影響巨大,但阿富汗中國城始終沒有中斷業務發展。開業當年,“城”里生意興隆,各方面反應良好,當年就實現了營銷平衡。2021年4月,中國城舉辦了“中國制造走進阿富汗”系列博覽會及商務洽談會,在當地商界、企業界及民間產生了更大的反響。
過去兩年,阿富汗政權更迭、被美西方制裁,但中國城的業務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2022年4月,余明輝作為項目中方負責人與阿富汗政府簽署了3000畝地的轉讓協議,將創建阿富汗中國城國際產業園。這是阿富汗政府首次向外國公司轉讓土地。同月,中國城獲得了喀布爾國際機場廣告牌的使用權,成為第一家得到此項授權的外國公司。余明輝希望,未來可以更好地向阿富汗人民展示中國商品。

2022年4月,余明輝參加阿富汗中國城國際產業園土地轉讓簽約暨奠基儀式。
對于到阿富汗開拓市場的中國企業,余明輝有自己的觀察:“中國企業進入阿富汗市場,一般會經歷3個階段:一開始因媒體報道而感到恐懼;經過一段時間后發現沒有想象中危險,于是興奮起來,什么都想嘗試;深入了解后遇到許多實際問題,無從下手,又產生畏難情緒甚至放棄。”
余明輝建議中國企業不僅要從商業上,更要從文化上去了解阿富汗,包括這里的風土人情、宗教習俗、法律法規、交易習慣,乃至什么人可以合作、什么人不可以打交道,辦事該找什么部門、有哪些程序,都要了解清楚,才能避免走彎路。
“在阿富汗做生意,不能照搬中國經驗。”余明輝坦言,自己在阿富汗工作生活了20年,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中國城的發展是在走彎路、繳學費的基礎上換來的,現在我們仍然謹慎從事,從來不敢懈怠。”他愿意將自己的經驗和教訓分享給同胞,也愿意將積累的資源分享給來到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中國人。
“中國城是中阿貿易的橋梁,使中國企業、中國商品有了直接和阿富汗市場對接的平臺和窗口,為來阿考察、開展商務活動的人員提供安全的人脈紐帶,也讓雙方有了更多合作的可能。未來,我們會繼續前進,矢志不渝地去實現更高的目標。”余明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