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普通人來說,參加奧運會難于登天;即便對絕大多數職業運動員而言,縱有十數年的艱苦訓練以及驚人的天賦加持,站上奧運賽場也殊為不易。但這樣的情況正在發生變化。據媒體報道,中國已有超過120名普通人擁有了前往巴黎參加奧運會的資格。
去年7月,巴黎奧組委公布了“奧運更開放”的口號。奧組委主席托尼·埃斯坦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觀眾不再希望只是看客,他們更想積極地參與到奧運之中,所以我們組織了這樣的馬拉松賽事。”根據組委會要求,參賽者必須在2023年12月31日23點59分前,通過游泳、跑步、騎行、徒步等不同的運動方式,在指定網站累計超過10萬運動積分,才有機會獲得巴黎奧運大眾馬拉松比賽的抽簽資格。
當然,從80萬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真正站上奧運跑道還得靠過人的運氣。但無論如何,全球將有40048名馬拉松跑者在當地時間8月10日晚9點,從塞納河邊的巴黎市政廳出發,途經巴黎歌劇院、杜樂麗花園、盧浮宮、協和廣場等景點,一直跑到20公里外的凡爾賽宮,折返路線會經過埃菲爾鐵塔,終點設在榮軍院,賽道全程爬坡總高度438米,長度為42.195公里。
不只是線下,在公布大眾跑者也能在奧運期間上賽場的創新嘗試后,巴黎奧組委還希望從線上到線下用跑步連接所有運動愛好者。由此,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跑者,只要在手機上下載官方應用程序,跑滿30分鐘,運動成績就會被記錄并且進行全球排名。此外,完成全馬距離的跑者,將登上全球排行榜,與來自世界各地渴望挑戰極限的跑友們一決高下。
這并不意味著今年巴黎奧運會在參賽標準上有所下降。相較于東京奧運會,從各單項達標線來看,巴黎奧運會的參賽標準堪稱奧運會歷史最高。以馬拉松為例,巴黎奧運會的男子入圍標準是2小時8分10秒,而四年前的東京奧運會僅為2小時11分30秒。這種既提高上限又降低下限的做法,不僅可以促使運動員不斷提升成績,還能讓更多人參與到這場有趣的運動中來。
1913年,經現代奧運之父顧拜旦提議,并獲得國際奧委會的正式批準,“更快、更高、更強”成為統一口號寫入《奧林匹克憲章》。2021年,為了更好應對后疫情時代的挑戰,在這句耳熟能詳的口號后面,加入了“更團結”。通過天賦、苦練而獲得資格,與通過抽簽和概率獲得資格,這中間跨越的不是參賽的難度,而是普及的進步。與普通人發生連接——哪怕不是運動員,哪怕只是愛好者,其間的數量變化也是幾何級的,這中間體現的也是“更團結”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