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女生北大畢業三年后再考上海交大醫學院”的消息,引發熱議。
2017年,陳如月考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完成本科學業的同時,她對醫學的熱愛也與日俱增,立志成為一名臨床醫生。2023年,已畢業兩年的陳如月決定重新備戰高考,開明的父母、曾經的師長與母校,都給予了全面的支持和鼓勵。經過近一年的高考沖刺,今年她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本博連讀方向)錄取。
“從頭去學,不止需要滿滿的熱愛,還需要很大的勇氣”“致敬追夢者”“做了我一直想做的事”……不少網友紛紛贊揚陳如月敢于追夢,勇氣可嘉。不過,也有人對于名校畢業生回爐重造難以理解,甚至認為是在“瞎折騰”。
比如,有網友認為陳如月選擇了一條“女生不是太好走”的路:和應屆的其他同學比起來晚了七年,博士畢業33歲左右才剛剛踏上工作崗位,家庭和工作之間的平衡怎么辦?這樣的擔憂當然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必須指出的是,這只看到了問題的表面,沒有抓住核心,有些過于功利化了。
陳如月的選擇,并非一時心血來潮。據其講述,想學醫的萌芽大約起始于大二時,她發現雖然并未遭遇學習障礙,但金融并不是自己最感興趣的領域。“白衣天使成為逆行者,救死扶傷的社會責任感讓我熱血沸騰”,經過反復思考,她發現興趣最大,也最適合的是醫生。為此,她做出了人生中最大膽的決定:向臨床醫學領域靠近。
所謂“女生不好走的路”,其實也是一種偏見。對于一生喜歡的事業來說,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無論男性還是女性,敢于自我挑戰的人生才足夠精彩。
最好的生活,是奔走在自己的熱愛里。現實中,有轉行想法的人并不少,但囿于種種因素,真正能把心動付諸行動的并不多見。大多數人雖然心有不甘,但又不敢輕易改變現狀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往往在患得患失之中蹉跎歲月。相比之下,勇敢選擇“回爐重造”的陳如月,無疑令人肅然起敬。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從事自己所喜歡的事情,就會發自內心地積極拼搏,從而極大地激發潛能。反之,一味“將就”則會嚴重磨滅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才是最大的浪費。倘若經過深思熟慮,已經明白自己喜歡什么了,卻不敢突破各種制約,很可能會抱憾終身,這無疑才是人生的悲哀。
值得一提的是,陳如月的情況并非個例。僅在今年的公開報道中,就有35歲清華畢業生16年后想重新高考學醫、清華男生畢業1年后重新高考如愿學醫等真實案例。人生不必自我設限,陳如月等人的選擇,啟迪年輕人對于專業和職業,都不要為外在的議論所累,應該在熱門和熱愛之間,做出忠于自己內心的抉擇。這對于當下的高考志愿填報,也不無啟示。
人生并不是只能按部就班,即使在某個階段選擇了某個方向,但只要我們還有夢想,都可以選擇重新出發,去追求我們想要的生活。畢竟,人生只有一次,總要為自己活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