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月28日),陜西省文物局發布北周高等級墓葬考古研究最新成果,科技考古工作者初步復原了北周武帝宇文邕的長相,為歷史研究提供重要證據。
1993年,陜西考古工作者搶救性發掘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墓。近年來,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復旦大學等聯合對北周武帝宇文邕墓出土人骨進行了DNA的科學分析,用顱骨CT掃描技術對其進行了初步面貌復原,認為宇文邕符合典型的東北亞、東亞人長相。
復旦大學副教授 文少卿:我們基因做完發現他跟說蒙古語的人群是最接近的,所以以此作為基點,貼上他的軟組織。貼完軟組織以后,再會對他進行一些更加精細的(比如)用基因去預測他的頭發是直的還是卷的,包括他瞳孔顏色。有了這些之后,我們再給他進行一輪修正。
據史料記載,宇文邕36歲突發惡疾死亡,死因一直受到關注。研究人員對其遺骸樣本中的33種微量元素進行分析,發現其體內砷、硼、銻的含量明顯高于同時期平均水平,推測其可能服食了以雄黃、礬石、硼砂等為主要成分的丹藥,其早逝的原因可能是長期服食丹藥導致砷中毒引發系統性疾病。
通過對宇文邕基因組進行綜合分析,研究人員估計,其血統六成源于古代黑龍江流域的東北亞人群。宇文氏系鮮卑族,不同地域的鮮卑人內部存在一定的遺傳差異,這為南北朝時期民族大融合找到了直接證據。
復旦大學副教授 文少卿:你就會發現原來鮮卑族從東北亞興起以后,到了不同的地方,到了中原或者到了更西北的地方,他的血緣都會有變化,就說明他跟當地人在進行民族交流(融合)。這也可以理解為什么鮮卑人群后面就消失了,他其實就融入了中國的民族大家庭。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