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年召開新經濟發展大會起,到全國率先成立新經濟專門管理部門,再到打造新經濟“2.0”版,歷經三年的開拓創新,成都市新經濟市場主體隊伍不斷壯大,新經濟企業數量從18萬增長到36萬,新經濟獨角獸企業數量從0到6,新經濟企業營收規模持續增加,營業收入超4000億元,新經濟市場活力十足。
那么,對成都新經濟發展如何點評?目前成都新經濟發展存在哪些挑戰和瓶頸?十四五時期又將迎來哪些發展新機遇?……針對一系列疑問,本網對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和數字胡煥庸線研究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四川高校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與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寰進行了專訪,試圖一探成都新經濟發展之謎。
三大成績管窺成都新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目前,成都在致力于打造新經濟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新經濟主體實現量和質的雙重提升、應用場景推動城市新經濟發展創新實踐進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并取得了巨大突破和成績,可圈可點。”作為成都新經濟發展研究院特聘專家的黃寰教授如是表示。
“哪里氣候適宜、土壤肥沃,哪里就會孕育新經濟之芽、盛開新經濟之花、結出新經濟之果。”據介紹,成都為培育適宜新經濟發展的環境,從管理服務、政策、平臺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舉措,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自2017成都新經濟發展“元年”以來,成都新經濟發展的腳步伴隨著“培育新動能”發展邏輯的轉變,一步一步將新經濟發展深化到城市轉型戰略的方方面面,通過舉辦新經濟發展大會、建立新經濟發展基金、新經濟企業梯度培育等一系列舉措,極大的促進了成都市新經濟加快發展、長遠發展的“生態營造”。
“并且,在許多方面開創了全國乃至全球的先例,例如開工建造全球首個獨角獸島、全國首發城市機會清單、專門設立全國首個新經濟委等等,向全世界展示了新經濟發展的成都作為。”黃寰這樣點評到。
“大力構建以新經濟為牽引的創新應用場景,健全完善城市機會清單供給體系,加快形成若干領域先發優勢”。隨著新經濟不斷壯大的主體,成都市場景營城的邏輯也是日漸清晰。
黃寰表示:“場景”思維的轉變和應用是成都新經濟發展重要的理論指引和實踐探索,應用場景的構建為成都市新經濟發展的全方位落地提供了重要的入口,也為新企業、新技術、新模式與市場的銜接提供了充分的機會。從成都市首創提出“城市機會清單”,再到2020年成都市“場景營城”理念及“場景9條”新政,應用場景不斷推動城市新經濟發展創新實踐。
[page]
集聚頂尖要素資源力克內生瓶頸
據黃寰分析,目前,相較于上海、北京、杭州等產業鏈優勢城市,成都需要進一步加快建設新經濟健康發展生態圈,其獨角獸企業數量等相對較少,且新經濟各產業領軍企業匱乏,大型企業引領作用不顯著,核心競爭力較弱。
以人工智能產業為例,根據IDC與浪潮聯合發布的《2019-2020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顯示,成都人工智能產業未進入全國城市TOP10行列,與人工智能產業相對成熟的北京、上海相比顯示出較大的差距。
與此同時,新經濟產業在融資過程中面臨一定困難。盡管成都已經有新經濟產業資金支持制度,但新經濟產業在融資過程中面臨較多制約,一是成都本地的創投機構數量較少,與上海、北京相比差距較大,僅是其1/10,創新型企業的融資渠道主要來自海外,尤其是創業初期的天使投資,尚未形成有規模、專業化的投資市場。二是部分以新技術為核心的初創型新經濟企業,其前期研發投入較高,研發周期較長,相對缺乏吸引投資方看重的營收潛力和市場前景。三是部門以服務為主的新經濟企業,因其經營特點缺乏固定資產,而動產抵押的難度較大且抵押率較低,導致企業融資成本負擔較重。
“但是,成都發展新經濟也存在兩大突破口。一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成都新經濟傳統產業發展賦能;二是成都新經濟產業市場潛力巨大。”黃寰接著表示。
據了解,2020年1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標志著成都、重慶迎來極核增長的時代機遇。中央財經委員會將成都確定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一極,為成都在城市建設和新經濟產業發展中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大力集聚頂尖要素資源提供了有利的切入點,也為成都新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賦予了新的時代使命。
隨著人口的不斷流入,成都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消費力也日益增強,已發展成為全國第四大市場。據DT財經聯合聯通大數據發布的《2019年流入人口城市排名》顯示,成都人口流入排名全國第三,并連續兩年排名全國前列。人口的流入一方面將加大新經濟產業的市場需求,多樣化的需求也為成都新經濟創新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和市場資源;另一方面將提升人才要素保障,吸引高層次人才來蓉,為成都新經濟發展提供關鍵的智力支撐。
[page]
五大機遇助力成都新經濟再發力
“當前,成都新經濟發展即將迎來電子信息產業、智能制造、文化創意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和數字經濟等產業發展新機遇。”黃寰如是認為。
據了解,當前世界正在進入以數字經濟為主導的新經濟發展時期。作為國民經濟先導性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增速明顯。而且“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也提出:要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
據統計,2019年成都市電子信息規上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400億,同比增長14.07%,名列全國前列,居中西部城市榜首。2019年,成都集成電路產業已發展成為具有上下游150余家企業的產業鏈,初步形成了從IC設計、晶圓制造,到封裝測試等相對完備的產業體系,十四五期間將推動集成電路產業鏈供應鏈強鏈補鏈,構建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
現階段,成都智能制造全產業規模超1000億元,同時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下一階段,成都將聚焦傳感控制、工業軟件、系統集成服務和機器人等四大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成套裝備,焊接、搬運和巡檢機器人。
近年來,成都市文化創新產業繁榮發展,相繼誕生《王者榮耀》《哪吒》《中國機長》等現象級文化產品,2019年成都實現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1459.8億元,占全市GDP比重達8.6%。
“隨著新時代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國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從數量和質量上都有了更新、更高的追求。成都市一方面將加大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需求,多樣化的需求也為成都文創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和市場資源;另一方面為文化創意產業和新技術、新產業進一步融合而創造更大價值提供強大動力。”黃寰這樣說到。
此外,現階段,成都市生物醫藥產業總規模達4300億元,產業投資、利潤近三年實現年均增長20%以上,布局了四大產業關鍵要素和核心功能的主要承載區域,分別是天府國際生物城、成都醫學城、天府中藥城、華西大健康產業功能區。下一階段,成都市仍將繼續推進全國生物醫藥創新創造中心建設,并會把目標轉向國際市場,建設成為“一帶一路”醫療健康服務首選地、國際醫藥供應鏈核心樞紐。
近年來,成都市大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不斷完善智慧城市架構體系,推動以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等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取得了顯著成效。成都市作為國家信息化試點城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城市、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城市、中歐綠色智慧城市合作試點城市,獲得了中國智慧城市建設50強、中國領軍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創新成就獎、中國城市治理智慧化綜合獎等榮譽。可見,成都在智慧城市治理方面已有一些基礎。下一階段,成都應聚焦智慧城市建設和智慧公共平臺建設,加快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步伐。
黃寰接著說到:“同時,新經濟發展需要全市各區市縣共同發力。我們組建了四川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與新經濟研究中心,在配合成都市新經濟委和新經濟發展研究院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各區域發展新經濟存在較大的差距,高新區是成都市新經濟發展的領頭羊,無論是人才技術還是發展資金、成效、環境方面,高新區都遠高于成都市區域平均指數。我們也建議各區市縣要進一步明確自身為主體的意識,深入產學研一體化合作,通過產學研互融、校企聯動,挖掘潛力、激發活力、增強合力,進一步聚合新經濟發展的人才、技術、資金、平臺等要素,打造國際一流創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