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人物網7月28日成都電(記者羊佳 通訊員劉艷)2017年11月,成都市正式印發《關于營造新生態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意見》。其中的一個重中之重,即通過培育獨角獸企業或行業領軍企業,來實現生產力的轉化。對于作為核心角色的“企業”來講,“應用場景”是技術、資金和優勢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核心環節。
在成都,一大批新經濟企業崛起,以高科技的注入,推動新的場景產生,顛覆過去傳統的商業模式,不斷適應趨勢和潮流、滿足新時代的新需求。其中,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區的大宗物資全產業鏈新經濟企業積微物聯,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以新技術為驅動,在大宗物資領域不斷探索場景的應用與創新,培育出一個又一個數字化新場景。
場景一:“智慧物流+智能分揀”帶來全新物流體驗
在積微物聯旗下的達海產業園區內,傳統物流運輸進行著新舊場景的切換。一輛輛貨車載滿貨物通過門衛崗的數字化識別后快速離場,另一邊也有空載貨車進場準備辦理提貨。不同于傳統物流運輸,園區中智能門崗替代傳統門衛,車主入園時一瞬間完成車牌識別,同時系統提供園區地圖與導航功能,方便司機快速到達卸貨區域。庫房管理員通過配備的PDA掃描貨品上的標識碼,識別貨品信息,高效便捷完成貨品收發管理。
存放于倉庫中的大宗貨物的信息,通過數碼倉庫內全生命周期管理及追溯查詢,利用園區安裝的500多個360度高清攝像頭,不論是貨主、車主還是園區工作人員,都可以借助系統,遠程查看貨物的實時情況,或利用VR設備實現“身臨其境”。
客戶能夠遠程提貨,數碼倉系統會通過貨主指令協同平臺,配合智能門崗,司機進入業務中心,在自助服務機上,通過人臉識別快速換單,到達裝車位完成車輛身份與裝貨任務匹配驗證,確保物資安全。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說,“倉庫安裝了無線定位設備,貨物移動有全程系統記錄,同時配合運用3D數據孿生技術,對各類非法移動或吊裝進行實時報警,全程監督貨物的移動是否合規有效,確保各類貨物裝卸有序、安全可靠。”
園區智慧化以后,貨物入庫、出庫變得智能、簡單,貨物安全得以保障。且在疫情期間,優化升級的達海產業園進一步推出遠程功能——客戶可在線下提貨單、下加工單、查入出庫、跟進度,打開達海微信公眾號選擇“園區協同”便能快速了解達海物資庫存、入庫、出庫以及賬單情況。線上線下齊發力,推動達海產業園實現“云倉”“云加工”的布局,“數字化”新場景誕生,產業園運行成功步入“數字新時代”。
[page]
場景二 專注智能制造打造“智慧工廠”
在積微物聯公司的生態大屏上,可以看見遠在西昌市的生產車間中,不同生產環節的各項數據的實時變動都顯示在屏幕上。公司技術人員可以遠程查看生產情況,分析數據,再將數據分析反饋至車間,優化工藝、服務生產。這個“神奇”的過程被專業人士稱為“為傳統鋼鐵企業裝上工業大腦”。
參與鋼鐵行業的生產環節,是積微物聯施展技術創新實力的重要場景。工作人員介紹道,不像早年間生產鋼鐵需要依賴“老師傅”的個人經驗,而今生產中的每個環節都會有數據作為參照,通過對數據的分析與挖掘,結合人工智能模型,每一道工序都能找到最優的方案,降低加工環節的成本投入、提升產品質量。
“我們生產線上安裝了上萬個傳感器。以往采集的數據沒有真正用起來,現在我們與阿里云聯手打造的工業大腦可以讓數據‘開口說話’,幫助傳統鋼鐵生產提質降本。“鋼鐵大腦”的成功運用可以幫企業每年節約上千萬元的成本。”積微物聯技術負責人說。
場景三 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廢鐵變“寶”
打造大宗物資產業鏈集成服務生態圈,積微物聯也致力于解決“對產業中產生的再生資源進行循環利用”的問題,旗下積微循環為供需雙方提供了一個再生資源的交易“市場”。“市場”內可處置的再生資源包括廢舊鋼鐵與廢舊有色金屬、閑廢設備、閑廢材料等資源,實現資源共享以及循環再生。
“有點類似C端‘閑魚’的商業邏輯,積微循環扮演‘大宗領域再生資源交易市場’的角色,但是業務范圍并不單一。簡單來講,資源方將再生資源信息放到平臺售賣,客戶線上選貨,看中后按照流程完成交易。”平臺工作人員介紹道,由積微循環主動尋找資源方,與資源方協商將資源放到平臺進行銷售。取得詳細的資源信息并上架后,平臺將依托大數據的匹配功能,尋找目標客戶,再啟動地推工作,邀請客戶上平臺進行資源競價。競價成功后,簽訂交易合同,平臺再協助客戶完成提貨。
以平臺的方式,積微循環解決了過去再生資源交易過程中的痛點,比如貨源信息不完整、價格信息不透明、物流信息不清晰等,以專員全程跟蹤的方式保證了整個交易的安全可靠,讓交易變得更加高效。
今年1月,在2021成都新經濟共享大會上,“積微”“達海”和ET鋼鐵大腦項目成功入選城市場景機會清單。
不斷以新技術為驅動,積微物聯建立了行業領先的產業互聯網平臺,構建起大宗物資產業鏈集成服務生態圈,為產業鏈客戶提供鋼鐵、釩鈦、化工等大宗商品的智能倉儲、高端加工、智慧物流、在線交易、供應鏈業務、平臺技術輸出、市場配套等一站式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