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峰”之下,開放“脈動”更強勁
駐足里孜口岸,商販趕著羊群穿過口岸將羊出口到尼泊爾,兩國邊民不停穿梭于出入境大廳,漢語、尼泊爾語、英語、藏語交談的聲音不絕于耳。4300米之上的堅毅與柔情
站在獅泉河海關大院門口,回頭望去,食堂外墻“幸福一家人”的招牌讓記者瞬間充滿感動,院落中間的國旗在高原天空的映照下,更顯鮮艷。從索朗尼瑪家的家庭支出看西藏人民生活新變化
索朗尼瑪家消費結構的變化,是西藏人民生活巨變的縮影。他們家的每一筆支出、每一項消費,都鐫刻著時代的印記。建房子、搬新家、興手藝——三個村莊見證滬藏同心鋪就百姓幸福路
在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的日喀則市,上海援藏干部用智慧與汗水澆灌著民族團結的幸福之花,書寫著動人的民生答卷。從“鑿冰取水”到“幸福河湖” 高原治水寫華章
從長期面臨飲水困難、灌溉不足和洪水威脅,全區水利基礎設施幾乎一片空白,到如今水網架構初步建構,年供水能力超過15.64億立方米,全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418萬畝……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西藏水利事業實現輝煌跨越。無人區紀行|高原上的金色洪流,那是生命在遷徙
近年來,黑頸鶴生存環境顯著改善,西藏境內的黑頸鶴數量由不到3000只增加到了1萬多只。僅在申扎,就有42名野保員,對包括黑頸鶴在內的各種野生動物進行日常巡護與種群監測。我在現場·光影流年丨覺果:記錄、呈現真實的西藏
這位出生于藏北牧民家庭的攝影記者,用他將近40年的職業生涯,記錄了西藏的變化。“用新聞照片,把真實的西藏和西藏人民的精神面貌呈現給全國乃至全世界。”美國脫口秀演員李·坎普:西方對西藏的偏見,是無知,也是刻意為之
可當雙腳真正踏上“世界屋脊”,他被眼前的一切深深觸動——比想象中更完善的基礎設施、比描述中更友善的當地民眾、比傳言中更多元包容的宗教文化,還有與僧人打球、穿“吉利服”尋找黑頸鶴的奇妙經歷,每一幕都與西方媒體刻畫的形象截然不同。王忠紅,讓高海拔農牧區實現“吃菜自由”
他身穿綠色外套,站在一片綠意盎然的試驗田邊,幾乎與田間的植株融為一體。枝葉間的小番茄長勢喜人,他時不時彎下腰查看,又抬頭與周圍的來訪者交流。一個不留神,王忠紅鉆進了他的“立體菜園”,靈活地穿梭在矮矮的蔬菜架之間。洛桑麥朗:讓古老藏裝煥發時代光彩
在拉薩雪堆白傳統手工藝術學校,60歲的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藏族服飾(拉薩服飾)代表性傳承人洛桑麥朗,與學徒一道研究、制作藏裝。張麗娜:在青藏高原書寫生態答卷
站在羌塘無人區的星空下,15年前初到西藏的清晨總會浮現。火車過唐古拉山口時,藏原羚的影子被陽光拉得很長——那時的我還不知道,這片土地將成為余生的牽掛。黃海芬: 雪域高原綻放青春之花
雪域的風裹著花香掠過發梢,黃海芬的目光落在遠處雪山之巔。如今,她已是巴宜區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也是紅色研學展覽館的一名義務講解員。八載春秋,她把青春織進經幡,讓理想在高原的陽光里生根發芽——這方土地早已不僅是奮斗的坐標,更成了心安處的故鄉。卓瑪:回藏創業這些年
這位北京大學法學院畢業的藏族姑娘,當初頂著輿論壓力“逆勢生長”:畢業后進入北京某私企工作,待公司上市后又回到西藏創業。她說:“西藏是我的家鄉,無論走到哪,高原的烈風總呼喚著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