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從嚴格控制到逐漸開放,過去50年里,日本政府對移民的態度歷經了近乎180度的大轉變。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上,日本政府不得不重視外國勞動者發揮的作用,并為此調整相關政策,如放寬簽證要求、促進外國人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等。另一方面,“保守”的日本社會,也面臨著移民增多帶來的新挑戰。社會整合和文化適應道阻且長,外國移民和日本社會間的相互選擇,能否走到最后呢?近日,《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就該國半個世紀以來對移民問題的態度轉變、政策制定等進行了梳理。
半世紀幾經變革的日本移民制度
“移民日本”這個話題,在最近幾年頻頻成為國內外媒體的熱點。但事實上,涌向日本的“移民潮”早在30年前就已經出現。
據日本《每日新聞》報道,從1990年至今,移民日本的外國人中最多的是來自韓國和朝鮮,其次是中國,來自巴西和菲律賓的移民人數也在逐年增加。同樣也是在上世紀90年代,日本的移民制度發生了重大變革。
日本法政大學名譽教授上林千惠子在論文《戰后日本移民政策轉變》中介紹道,現行的外國勞動者接收制度之所以被稱為“1990年體制”,就是基于1989年新修訂的出入境管理法以及1993年設立的技能實習生制度。但它的前身是1972年開始實施的《出入境管理及難民認定法》,彼時日本面臨是否應該接收難民的轉折期。
越南戰爭結束后,被稱為“船民”的印度難民要求登陸日本,但未能從日方獲得登陸許可,這讓日本政府備受國內外批評。當時的《出入境管理及難民認定法》廢除了此前的驅逐出境理由,使得外國人與本國人在基本人權層面上享受平等待遇。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日本人口開始下降,而經濟卻迎來高速增長,勞動力缺口首次出現,也由此產生了對外來勞動力的需求。
然而,當年的日本政府在吸收國外移民問題上一直持非常謹慎的態度,這導致了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期間,出現了大量非法移民。在不開放勞動力市場的條件下,為了以較小的代價滿足對非技術勞動力的需求,日本政府采取了短期勞動力遷移政策這一折中方案。一方面,招收海外日本裔回國工作,允許他們在日本工作3年。在這樣的政策支持下,到1993年就有大約15萬海外日本裔回日本工作,其中大多數來自巴西和秘魯;另一方面,日本也逐漸拓展其培訓制度,滿足國內勞動力的需求。比如,1982年日本開始允許“培訓人員”在日本以實習身份工作一段時間,但他們在工作中得到的是“津貼”而不是工資,也并不受日本勞動法的保護。這種不公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后來的“1990年體制”,帶來了更為人性化的改革。
歷史車輪轉動半個世紀,據《日本經濟新聞》今年3月報道,來自出入國在留管理廳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末,在日本居住的外國人已經達到了近342萬人,同比增長10.9%,再創歷史新高。其中,持有中長期在留資格的人數達到近313萬。按國籍來看,在這些人中,中國人最多,其次是越南人和韓國人。此外,在日永居者也達到了89.16萬人。
從地域來看,東京都仍然是全日本外國人最為聚集的地區,2023年居住在東京的外國人多達66.34萬人,同比增加6.72萬人;其次是愛知縣和大阪府,也有30萬以上的外國人口;排在第四位和第五位的是神奈川縣和埼玉縣,外國人口分別約為26.75萬人和23.47萬人。
移民數量的快速增長得益于日本移民政策的不斷優化。目前,日本為外國人設定了29種簽證,其中24種被允許從事相關勞務工作,如“特定技能”簽證等。
近年來,為吸引更多外國高質量人才,日本又對移民政策進行了優化。無論是實施了十多年之久的“高度人才積分制度”,還是自2019年實施的“特定技能制度”,又或是2023年創設的“特別高度人才制度”和今年剛落地的“新特別高度人才制度”,都加大了對高學歷的外國研究人員、技術人員以及高收入外國經營者移民日本的政策優惠力度。這些政策為日本吸納外國勞動力,尤其是優質勞動力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迎接外來移民潮,日本準備好了嗎?
移民,不是單方面輸出,而是“雙向奔赴”。在外國移民“愿意來”的基礎上,日本也給出了“歡迎來”的態度。
“我們需要打造一個與外國人共存的社會。”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曾這樣表示。據《日本經濟新聞》去年3月17日報道,在當日召開的政府“教育未來創造會議”中,岸田提出了要努力達成2033年接納40萬名外國留學生的目標。去年4月,日本政府表示,到2033年,外國留學生畢業后留在日本的就業率要提升到60%。
雖然這一目標距離日本畢業生高達98%的就業率仍有差距,但日本也在努力留下人才。據《日本經濟新聞》去年10月報道,日本政府將放寬注冊資本金、事業場所等要求,以降低外國人創業門檻。未來如果事業計劃得到批準,可以留在日本兩年的時間。
2023年11月,日本政府決定廢除已實行超過30年的“技能實習制度”,并用“育成就勞”新制度加以取代,希望為外國人長期在日本務工開辟一條新道路。但另一方面,日本外籍勞工的來源地主要是亞洲鄰國,隨著亞洲經濟快速發展,東亞、東南亞各國工資水平快速提高,也讓日本在薪資方面的優勢逐漸縮小。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制造業發展也使得這些國家的勞動力需求猛增,加大了日本在這些國家招收勞工的難度。
據日本《產經新聞》去年7月報道,日本政府和相關團體十分重視外籍勞工的招募和福利問題,完善培訓體系、優化人員考核、確保勞動力流動順暢、提高同崗位待遇、提供公平的晉升機會等,這些舉措對于外籍人員和接收企業來說都十分重要。這一系列保障措施讓外籍勞動者留下來的意向越發明顯,逐步實現了從“工作移民”變為“生活移民”的角色轉換。
外國人能融入“排外”的日本社會嗎?
關于“日本人是否排外”的討論,似乎從未停止過。此前實行了約30年的“技能實習制度”因外國勞動者待遇差、工作環境惡劣等問題一直飽受詬病,也由此加重了外界對日本“排外”的印象。
2018年12月,日本國會通過《出入國管理及難民認定法》(簡稱“入管法”)修正案,并于2019年4月正式實施,計劃5年內引進34.5萬名外國勞工,在日本引起強烈反響。雖然日本政府在此次修改法律的過程中一再強調這不是“移民政策”,但日本國內普遍認為,這就是實際意義上的“新移民政策”。
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田邊俊介發表了一篇題為《現代日本的排外主義及移民政策》的文章,專門就日本人排外的問題展開論述。田邊教授認為,說日本人普遍排外,是有失偏頗的。他本人從2009年起,每4年就參與一次“國際化和市民政治參與有關的民意調查”,從2009年、2013年、2017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在“活躍日本經濟”“搶占工作崗位”“擾亂日本治安秩序”等方面,肯定外國人對日本經濟振興貢獻度的積極民意逐年增多,而認為外國人搶占了日本人勞動崗位的消極民意逐年下降。不過,在治安秩序方面,日本主流觀念的確還是認為外國人對日本治安造成了較為惡劣的影響。
相關民調數據顯示,日本民眾普遍是能夠接受外國勞動者的。日本《朝日新聞》今年4月公布的民意調查報告顯示,就日本政府在勞動力短缺行業中接收外國勞動者的問題,有62%的受訪者表示贊成,僅有28%的受訪者表示反對。6年前,《朝日新聞》也曾做過類似調查,而當時的結果是44%贊成,46%反對。
《朝日新聞》還就2024年調查數據和2018年調查數據做了一個對比,往往被認為是“老頑固”的日本老年人,對于外國勞動者的接受比例明顯提升。2018年,60歲至70歲之間的老年人,只有35%的人對日本吸納外國勞動者表示支持,而到了2024年,這一比例已經提升到63%。此外,70歲以上的老年人對吸納外國勞動力的贊成比例也從2018年的38%提高到62%。在18歲至29歲的年輕人群體中,贊成的比例則從60%提高至66%。
不僅如此,日本各地政府也在推出各種特殊政策,希望不僅吸引外國人,也要留住外國人,并讓外國人能夠與當地人加強聯系。以奈良縣吉野町為例,此地是木材和木工產業發達的“木之城”,外國工人在這里發揮著重要作用。自2022年起,當地教育委員會在這座擁有6000多人口的小鎮中開辦了免費的日語教室。日語教室是外國移民和本地居民友好交流的平臺,還承擔著將需要幫助的外國人與服務者、支援者聯系起來的“網絡”功能。像這樣的免費日語教室,日本各都道府縣幾乎都有。僅2023年度,日本政府就為免費日語教室的運營提供了7億日元的補助。
去年,日本發布新政策,即出于人道主義考慮,即使父母是“黑戶”,只要沒有重大犯罪史,其在日本出生的孩子也可以拿到“在留特別許可”,繼續留在日本學習和生活。同年拿到這一許可的未滿18歲的兒童就有200多人。
從結果來看,民眾的接納與政策的利好,對于外國勞動者來說是一場“雙向奔赴”,日本也確實迎來了大量外國勞工。據日本商業媒體JBpress報道,今年1月下旬公布的“外國人就業形勢”報告顯示,在日外國勞動者人數首次突破200萬,達到204.87萬人,同比增加22.6萬人。
日本在敞開懷抱的同時,也在進一步篩查漏洞,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日本即將首次針對生活在日本的外國人開展實際繳納養老金及醫療保險等情況的調查。在日本居住的20歲至59歲的人,無論是日本人還是外國人都應加入“國民養老保險”。為防止定居日本的外國人同時承擔母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保費,造成雙重負擔,日本的公共養老金制度還設有社會保障協定制度,在日本的外國人可以根據協定決定在哪個國家承擔保險費。截至今年4月,日本已與包括中國在內的23個國家簽署了協定。
今年年初,日本《產經新聞》圍繞移民與日本人這一話題,采訪了日本經濟界的“三巨頭”,分別是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十倉雅和、經濟同友會代表干事新浪剛史、日本商工會議所會長小林健。十倉雅和認為,日本不會用外國人填補所有的勞動力空缺,而是會更加積極地發展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小林健看來,日本安全可靠,外國勞動者來到日本也是抱著這樣的期望,而現在亟需解決的是外國人和日本人如何在社會中融洽相處。新浪剛史表示,打造多元化社會的確是有必要的,但前提是要讓外國人有“向日本公民看齊”的意識,在日本生活一定要遵守日本的法律法規和社會規范。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