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0月25日報道,德國Z一代帶著他們的高要求進入勞動力市場:在每周四天工作制下,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以及個人成就感。據斯圖加特咨詢公司霍爾瓦特公司表示:“他們要求很高,而且如果他們的崗位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換公司。”
1995年后出生的Z一代在成長過程中握著徹底改變數字生活的智能手機。“總是在線,缺乏耐心,喜歡挑戰;環保意識強且生活健康。”普華永道這樣描述Z一代。他們作為消費者的影響是:44%的人在手機上安裝了健康應用程序,62%的人愿意為來自其家鄉的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普華永道德國、歐洲、中東和非洲主管克里斯蒂安·武爾夫表示,他們關注健康生活,而且抱有很高的期望:他們尋求“快速、直觀、有趣和可持續”的產品和服務。
德國Z一代的日子并不輕松:尤其是在決定自己職業未來的時候,他們處在一個正在數字化和能源等宏觀議題上尋求人才的經濟體中,還處在一個各個職業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時代。然而,他們的態度和迷茫對德國經濟構成了一項挑戰。以及,據專門研究自己這一代人的作家羅尼婭· 埃貝林(出生于1996年的Z一代)表示,從長遠來看是一種風險。25%的職業培訓合同在到期前終止。大學學位的獲取也有同樣的失敗率。
根據科隆的德國經濟研究所的數據,42%的17歲年輕人在上學的同時還在打工以支付自己的開銷;例如,支付考駕駛執照的費用,這筆費用已上漲至3000歐元。德國經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建議,增加二元制大學培訓并投資于實踐型職業指導。到目前為止,高中只會每年舉行一次實踐周,讓15歲的學生尋找一家企業去工作,并近距離了解他們可能的職業未來。無論如何,如果Z一代不感興趣或看不清楚,他們會毫不猶豫地中斷二元制職業培訓。這直到最近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位于溫嫩登的卡赫公司是這樣表述的:這是忠誠度較低的一代,如果任務不能讓他們信服,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離開接受培訓的公司。卡赫公司表示:“他們不被職業生活定義。他們尋求有意義的、能豐富他們和娛樂他們的工作。”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