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中的圣·杰羅姆》被認為是文藝復興畫家達·芬奇最有趣、也是為數不多的真實性未受質疑的作品之一。然而,這件未完成的作品卻伴隨著很多疑問,它受誰的委托、何時創作?為什么沒有完成?一些專家認為,達·芬奇從未停止過對其的改動,并且陪伴了他的一生。
澎湃新聞獲悉,6月10日起,“《圣·杰羅姆》,未完成的杰作”在法國克洛呂塞城堡舉行。1516年,達·芬奇應法蘭西國王之聘來到法國便居住于此,直至1519年去世。達·芬奇去世后五百年,這件作品再次回到克洛呂塞城堡。
“兩天前的禮拜日,國王舉行了一場盛宴,我向您描述如下。這個是一個又大又漂亮的宮殿,應該有四百盞枝形吊燈照亮和驅趕著黑夜。”
曼圖亞(Mantoue)大使在一封信件中描述了1518年6月,達·芬奇在克洛呂塞花園舉辦宴會,以感謝國王善行的盛大場面。
克洛呂塞城堡(Château du Clos Lucé)是法國昂布瓦斯的一座小型城堡,距昂布瓦斯城堡(法國國王建造的最負盛名的城堡之一)近500米,并有地道相通。
1516年,達·芬奇應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之聘來到法國便居住于此,直至三年后去世。此次來到法國,達·芬奇帶來了自己最著名的三幅作品。《施洗者約翰》、《圣母、圣嬰和圣安妮》和《蒙娜麗莎》——現在它們都懸掛在巴黎盧浮宮。
然而,一些達·芬奇專家認為,他可能還帶著另一幅作品。這件作品在他身邊保存了30多年,卻從未完成。
這件名為《荒野中的圣·杰羅姆》的作品如今為梵蒂岡博物館館藏,達·芬奇大約于1480年代開始創作。如今,一項特別的借展協議,讓這件作品得以來到呂塞城堡。五百多年前,達·芬奇在此住了兩年多,直至1519年去世。
“達·芬奇去世500年后,這幅畫將在這里展出100天。”克洛呂塞城堡的所有者弗朗索瓦·圣布里斯(François Saint Bris)說,“這是一件正在進行的作品,越看越覺其生氣。其中可以看到了達·芬奇大腦的運作方式,他的技術、智慧、繪畫。”
目前已存世的達·芬奇作品不足20件,《荒野中的圣·杰羅姆》并不是最閃亮的,這幅陰郁、幾乎無色彩的畫作描繪了四世紀一位憔悴悔過的圣徒。
他是早期的基督圣徒杰羅姆(公元前347-420),以沙漠苦行者的姿態自我懲罰后,在羅馬定居多年,并將注意力集中在將希伯來語和希臘語翻譯成拉丁語。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杰羅姆畫作中,將它描繪為沉浸在學術中,并通常伴隨著打瞌睡的獅子作為一種情感支持伴侶,以營造一種舒適而平緩的氛圍。
但達·芬奇卻沒有按常理出牌,在他的繪畫中,剝去了杰羅姆通常穿著的猩紅色長袍、帽子,把他描繪成衣衫襤褸的瘦弱形象。圣人和獅子都具有野性。沙漠中年杰羅姆,幾乎沒有牙齒,讓人感覺陰云密布。他右手握著的一塊石頭,似乎要向他的胸部施加一次懺悔。在他的腳下是獅子,圓滑、警覺,尾巴卷曲,嘴巴咆哮著張開。
然而,就在圣人身后,出現了一片迷人的風景。藝術家清新的天藍色、鶯綠色帶到了一種半夢半影般的場景中。如果說在杰羅姆臉和軀干的精確描繪中,觀者可以看到達·芬奇是一位解剖學家;而在風景的描繪中,達·芬奇則是自然主義者、植物學家、天氣觀察者、博物愛好者。
這幅作品是1481年達·芬奇住在佛羅倫薩時的委托創作,1482年他搬到米蘭時仍未完成。但究竟是來自誰的委托、為什么它一直未完成,卻依舊成謎。在后來在幾個世紀,這幅畫幾次消失又幾次重現,最終在1856年出現在了一家當鋪,被教皇庇護九世(Pius IX,1846年到1878年在位)買下。
梵蒂岡博物館藝術部門科學負責人圭多·科爾尼尼(Guido Cornini)說,這幅畫因為尚未完成,讓藝術史家和繪畫專家更加感興趣,他們以此分析達·芬奇作為藝術家的技巧和特點。“你可以看到作畫的步驟。但我們不知道他為什么停下來。研究者也找到了相關證據,證明這件作品不止一次被擱下、又提筆創作。而在某些地方,深入的部分卻未超越最初提筆的階段。比如獅子黃褐色的內部細節、杰羅姆的未完成的手臂。但從杰羅姆肩膀下方開始,肌肉突然立體,這種深入的刻畫也延伸到臉上。有一種理論認為達·芬奇可能一生都帶著這幅畫。”“他可能故意不去完成它,卻不時地回到它身邊,改進和改變它。”
有證據表明達·芬奇用手指畫了這幅畫的一部分。可以看到手掌和手指按壓厚顏料的痕跡,或許當時為了營造柔和的氛圍,達·芬奇用手輕輕涂抹油彩,當時的觸摸,如今真正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梵蒂岡博物館館長芭芭拉·賈塔(Barbara Jatta)表示,這幅作品只有在保證絕對安全的情況下才會出借,此前曾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盧浮宮的展覽中亮相,以紀念達·芬奇逝世500年。而在1519年5月2日去世時,一些資料讓人相信,這件《荒野中的圣·杰羅姆》就在克洛呂塞城堡。
“這是一幅無可爭議的杰作……正是因為它‘未完成’的性質,它被認為是達·芬奇最有趣的作品之一,也是達·芬奇為數不多的真實性從未受到質疑的畫作之一。”芭芭拉·賈塔補充說,“把這幅畫帶到達·芬奇曾經生活和去世的地方,可以想讓人們在參觀這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是,不僅分享歷史,更進一步走進達·芬奇的藝術和他的生活。”
然而,為什么達·芬奇最終沒有完成這件作品,當下已無從知曉。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策展人卡門·班巴赫(Carmen C.Bambach)也是達·芬奇的重要研究者,她認為,這或者出于達·芬奇的好奇心。她還用當下點擊互聯網的方式做比喻,“每次搜索他所發現的信息后,他又會轉向其他鏈接,這是他無法抗拒的。”
對此,16世紀的藝術史學家瓦薩里(Giorgio Vasari)也有類似的描述,“達·芬奇雄心勃勃的頭腦,深刻而敏銳,以至于這本身就是一個障礙;他失敗的原因是因為他努力為完美增添卓越。正如我們的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年),所說,欲望超過了表現。”
注:本文編譯自《衛報》、克洛呂塞城堡網站等,達·芬奇與圣杰羅姆有關作品的展覽將持續至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