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拉撬飾變形羽人紋冷水沖型銅鼓。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排簫。
元 趙孟頫 《松蔭會琴圖》
曾侯乙編磬。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若觀察甲骨文的“樂”字,似絲弦附于木架之上,形如琴瑟之類的弦樂器。如若琴瑟隨風起,豈無笛簫鐘鼓鳴?八九千年前的賈湖骨笛破土而出,鶴鳴九皋,聲聞云間,吹響了遠古時代的華夏之音;之后,沉睡了兩千四百余年的曾侯乙墓被發現,古代雅樂的恢弘肅穆,得以穿越亙古時空,全面地展露于世人面前。從巫蠱盛行、樂舞娛神的蠻荒時代,到周公制禮作樂,建立中國歷史上首個宮廷雅樂體系,漫溯古樂的豐富歷史,離不開天人合一、感時而作的文化加持,更少不了古樂在發展中代有傳承、代有變化的新聲流變。
法天象地歸為禮
上古之音往往在人懷想和猜測的空間中回蕩。史前時代,先民漁獵為生,用何種器物可震懾野獸、提振士氣?很難不聯想到“鼓舞”一詞。鼓是歷史最為悠久的古樂之一。神話傳說中,黃帝以鼉皮制鼓,利用鼓聲來驅殺猛獸。鼉鼓威威,壯人氣魄,部眾聽到鼓聲的號召,同心并力圍殲獵物。鼓聲大作,其聲隆隆,似天上雷電轟鳴,它又被賦予了上通神明的中介功能,成為溝通天人的重要器物。史前文化中,古代的樂,并著歌與舞,或為娛神、或為祝禱、或為祈愿,與部族的生產生活相伴而生。
青銅時代經過了夏商周三代更迭,直到鐵器興起才逐漸沒落。其間,夏商以青銅的編鐘和編磬作為主奏樂器。到了周代,禮樂并稱。周禮但凡涉及祭祀和宴饗,都需要音樂,編鐘和編磬成為宮廷雅樂的重頭戲。
曾侯乙墓出土陣容龐大的編鐘、編磬以及其他青銅樂器,是曾國承襲周王朝正統禮樂制度的見證。其中編鐘有鈕鐘、甬鐘、镈鐘等,每磬一音。在古墓的禮樂列陣中,鐘、鼓、磬三者秩序井然,鐘為天、鼓為地、磬為水。后來道家的叩齒養生功,稱左叩齒為打天鐘、右叩齒為捶天磬、中叩齒為鳴天鼓。青銅禮器和樂器的興盛,一度是國家固若金湯、富裕繁榮的象征。
《后漢書·馬援傳》記載了銅鼓的故事。伏波將軍馬援一生鐵馬金戈,南征交趾時,得駱越銅鼓,將其熔鑄成駿馬獻給皇帝。由此,唐宋以后,兩廣地區若出土銅鼓,便被附會為馬援的遺物,稱“伏波鼓”。后人會在寺廟供奉銅鼓,以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順便一提的是,寺廟中的風雷鼓,由敲擊的輕重緩急不同,可以模擬風、雨、雷、電之聲,配合早課的引磬、云板,又與鐘聲相呼應,演繹的是晨鐘暮鼓的警覺醒悟。海南的文昌、萬寧等地,現在仍有銅鼓地名。若鼉鼓是初始的正統之音,那后世的銅鼓則更增豪邁,集樂器、神器、重器為一身,飽含著豐饒富庶的祈愿。
到了清代,有以云鑼代鐘、以方響代磬的時尚之變。戲曲表演中,以牛皮為鼓面的堂鼓為伴奏之器,成為雄渾有力的力量擔當。常根據劇情需要,在武打場面時使用。如《十面埋伏》《秦王破陣樂》等描寫戰爭的樂曲中,鼓聲是不可缺少的氣氛助攻。
大音希聲近乎道
弦樂是八音中公認的最具表現力的樂器種類。弦樂中的翹首,非琴莫屬。公元前六百多年,衛人在楚丘建城,特意種植桐樹與梓樹作為琴、瑟之類弦樂的材料。關于琴的源起,有伏羲制五弦古琴的傳說。又傳,周文王為了憑吊抱屈而亡的長子伯邑考,加一弦,為文弦;武王伐紂,再加一弦,為武弦,這樣便有了文武七弦琴。琴、瑟在周代都是重要的禮樂之器。至今考古發現的最早古琴,為曾侯乙墓的十弦琴。和曾侯乙墓出土古琴年代相近、形制相似的有荊門郭店村七弦琴等。
琴的造型、命名具有天人合一的象征意義。一年十三個月(包含閏月)、三百六十六天,那么,琴設十三徽位、琴長三尺六寸六分。琴身“岳山”與“軫池”山澤相應、底部音槽“龍池”和“鳳沼”龍鳳相對。琴面圓底平,象征平和謙虛。可以說,一張琴包蘊了天地之道與萬物之合。在中國古代文人必修的四藝琴棋書畫之中,琴備受推崇。這和古琴位居禮樂之首,具有“正人心”的教化作用有關。
在對古代詩歌的整理上,據司馬遷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崇尚周禮的孔子,以符合禮樂的標準來選詩用詩,以琴、瑟來為詠詩伴奏。著名的琴曲,如明德惟馨之《猗蘭操》、圣賢懿德之《文王操》,都和后人對孔子的追慕和贊頌相關。
琴聲中鮮有刀光劍影的攻伐殺戮,亦少聞鼓角錚鳴的亢奮激越,音量也不如同為弦樂的箏、阮、琵琶等大。甚至可以說,在一眾古樂中,它偏向于節奏緩慢、也少于變化。然而正是這種純正古雅的特質,讓它備受儒、釋、道等多家推崇。儒家見琴歡喜:大弦為君,寬厚溫和;小弦為臣,清廉不亂。道家推崇“大音希聲”的自然天籟。琴曲中有亂世里“平沙落雁”的遠志逸懷,有斗爭中“廣陵止息”的勇敢不畏,有“漁樵問答”那遠離塵囂的山林之趣。其極致者,徽弦不具,便是陶淵明那“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琴心吧!
至宋元時期,琴樂是文人士大夫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不僅沿襲著風雅的傳統,而且重視意境的追求。如傳世珍品“東坡居士琴”,又名“松石間意琴”,是蘇軾59歲被貶謫時所制,蘇軾是陶淵明的忠實擁躉,他的琴意展露出“散我不平氣,洗我不和心”的沖淡平和。煙波江上,月光流瀉在晶瑩剔透的琴徽上。居喪期滿的蘇軾暗暗欣賞父親撫琴,亦不忍驚擾。那琴挑松煙,若林間清風與巖上飛瀑,悅耳動聽。蘇軾不禁感慨:“古器殘缺世已忘”“千家寥落獨琴在”。不如請父親再奏一曲《文王操》吧!初入仕途的蘇軾還在急流中激評世情,尚未經歷仕宦生涯的一落再落。那質樸無華的古琴,傳承流轉,如有不朽的仙身,將和他一起閱盡人世間的興廢盛衰,同歸于清冷恬淡、氣定神閑。
俗樂新聲流于情
“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金庸《射雕英雄傳》中最炫酷的樂器之一,大概就是東邪黃藥師那支玉簫了,一套《碧海潮生曲》極盡變幻之能事,清亮明快、變化萬端,如一葉扁舟置身于浩渺兇險的大海,風起潮涌,柔媚婉轉又奇絕詭魅,總之,和中庸平和的氣質基本不沾邊兒。而在情節沖突中與之交鋒纏斗的,是西毒歐陽鋒的西域鐵箏。鐵箏聲調激越凄厲,如猿啼鬼哭。兩種樂器在性情敦厚又不通音律的郭靖耳中,頗顯怪異。若如歐陽克般定力不足,那心旌搖搖之際,怕要走火入魔了。影視劇的改編版本多了,就有人發問:不是“橫吹笛子豎吹簫”嗎?不是“笛清簫和”嗎?怎么熒屏上黃藥師像是用笛子吹的《碧海潮生曲》呢?
其實,簫笛同源,從先秦到漢唐,大略是笛簫不分。簫、笛、笙、竽……都是竹管類吹奏樂器。由于材質易朽,存世不多,其共同始祖或為遠古時期的骨哨。豎吹的洞簫在隋唐時逐漸成形,或是取制于賈湖遺址出土的豎吹“骨笛”。從選材上看,紫竹、白玉、黃銅都可以制作洞簫。蘇軾《赤壁賦》里的簫,“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簫不似笛子調門那么高,往往典雅沉緩,便成了一種越用力越吹不響的樂器,自帶一種沉郁蕭瑟的文人氣質。不過宋明以后,文人賞簫尤易和風月艷情相關,或者與簫所能承載的縹緲之思相關。
笛子發音脆亮,古人認為,如果笛音能飆到曲終笛裂,那才是吹笛的最高境界。雖然調門高亢,可笛子表達的未必盡是歡快或激烈的感懷,反倒是長于抒發離愁別緒、寄托隱逸之志。
古樂之美,入世向俗,當不失律法之謹嚴;出世問玄,可享精神之超脫、情感之慰藉。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音共發,締造了華夏的音樂時空;宮、商、角、徵、羽,五音協和,成就了禮樂中國的國風氣韻。(文本刊特約撰稿 張意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