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干支歷巳月的起始。“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時光造化的妙手,將日漸醇厚的春光積釀成酒;待新釀初成,忽而已是立夏了。
立夏意味著春去夏來,四季更替。“晨鐘報曉春方去,佳節稱入夏始臨。”老去的春光已成追憶,蔥郁的新夏就在眼前。聲聲流鶯里,春意闌珊。宋人白玉蟾有句:“又是殘春將立夏,如何到處不啼鶯。”相比之下,宋人趙友直的聯句顯得傷感了些:“鶯啼春去愁千縷,蝶戀花殘恨幾回。”懷舊與立新的情懷,在許多立夏楹聯中兼而有之。“櫻筍廚開,春光餞別;酴醿香送,花事闌珊。”餞春習俗古已有之,古人選在立夏這天筵飲送別春天。明人楊基在立夏前一日曾擬聯:“東風有今夜,芳草又明年。”這是把對春的期盼留待來年了。
立夏時節,萬物競秀,且隨聯句的韻腳去暢飲孟夏的秀色。明人胡儼有聯:“春從花上去,風過竹間清。”聯句清新自得。“槐柳陰初密,簾櫳暑尚微。”(陸游句)綠槐蔭里,簾櫳碧透,夏暑的腳步日漸近了。明人張掞有句:“雨多苔蝕懸琴壁,水滿蛙生洗硯池。”頗有“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的韻致。雨潤苔青,水暖蛙生,這份韻致確需“閑敲棋子落燈花”的那份閑情才能體會。
立夏楹聯,不忘農事。“隴畝日長蒸翠麥,園林雨過熟黃梅。”宋代趙友直聯句中的立夏時節,適逢梅雨,小麥抽穗灌漿,早稻栽插正忙。宋人方回的聯句:“鶯聲時一囀,蠶事欲三眠。”處處鶯啼,伴隨著桑蠶與酒茶,桑田之趣便濃縮在古人的聯句里。明代楊基有聯句:“蠶熟新絲后,茶香煮酒前。”其中的立夏意趣,處處可見中國農耕文化的浸潤。
古人向往山中隱居,山中立夏的聯句頗有看點。明朝畫家沈周曾于立夏夜宿友人山中別墅,欣然擬聯:“山窮借看堂中畫,花盡來尋竹主人。”春花已漸盡,新竹亦動人,吳門畫派的這位掌門,的確是別具慧眼。文天祥在山中度立夏時有聯:“夏氣重淵底,春光萬象中。”此聯頗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句意。因為海拔的原因,山中的立夏別有洞天,春機依舊盎然。只是詩人也知道,已現端倪的夏氣,畢竟如潛龍在淵,終究要興盛起來。
品賞楹聯,妙在舌尖上的立夏情趣。立夏這天,不僅可以飲酒餞春,還有嘗新迎夏的習俗。說到嘗新,新筍與櫻桃應是首選。“廚備筍櫻傾蟻釀,隴收豆麥類蠶花。”我比較喜歡陸游的聯句:“林中晚筍供廚美,庭下新桐覆井涼。”想想看,在立夏之日,能坐擁庭中一片桐蔭,咀嚼一片甘美的新筍,這樣的況味,無異于鬧市里的一曲簫聲,自會在我們浮躁的心底析出幾分清涼。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