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御寒頭衣到職業象征
古人如何以“帽”取人
夏天到了,許多海南人都有出門戴帽子遮陽的習慣。其實,在我國古代,冠和帽已在人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們不僅有實際功能,還是文化和社會身份的象征。愛戴高帽的北齊儒士宗道暉、“醉看風落帽”的唐代詩人李白、著雨巾風帽的浪游之客、提倡“冠必正”的蒙學教師……千百年來,冠帽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生活,也在不同時代留下了文化烙印。
帽子起源
衣毛而冒皮
許多人認為“冠”就是“帽”,“帽”就是“冠”,將兩者等同,其實不然。《說文解字》對“冠”的定義是“絭也。所以絭髮,弁冕之緫名也”,意思是說冠是卷束,是用來卷束頭發的飾物,也是戴帽子這一動作的泛稱。《說文解字》還收錄了“帽”的通假字“冃”的解釋:“冃,小兒、蠻夷頭衣也。”意思是帽是人們行冠禮之前穿戴的首服(也稱頭衣)。在我國古代,冠、帽、巾、幞、幘、笠、胄都是首服,但這7種首服的樣式和功能存在差別。
相較于在正式場合戴的冠,帽子更加輕便實用。東漢劉熙在《釋名》中說“帽,冒也”,大意為帽子是冒出于頭頂的衣物,最初老百姓為御寒而戴帽。魏晉時期,貴族也開始戴帽子。南北朝以后,帽子逐漸普及。
說到這里,人們不禁要問,最早的帽子是織物做的嗎?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后漢書·輿服志》記載:“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同帽)皮。”在原始社會,古人將獸皮蓋在頭上,或許這就是帽子最初的形態。
據《禮記正義·冠義》記載,三皇時期,人們以冒(即帽)覆頭,至黃帝時,始有冕。在黃帝以前,人們以羽皮為冠;在黃帝以后,人們以布帛為冠。這說明,正是因為人文始祖黃帝的卓越貢獻,華夏民族以衣冠為表征,較早沐浴了文明之光。
冕旒
天子諸侯之帽
《尚書》中提到了“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這一關于“華夏”的描述。古代所有冠服中,以冕服為首。《說文解字》對“冕”的解釋是:“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紞纊。”冕是大夫以上官員佩戴的禮帽,冕的覆板較長,垂下玉瑬(同旒),兩側懸掛瑱玉,冕板下垂旒是其主要特征。旒的數量是佩戴者等級地位的標志,十二旒為最高等級。《禮記·禮器》載:“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
唐代詩人王維在《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中寫道:“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云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這首詩描寫了外賓云集的早朝場景,展現了大唐聲威遠播、萬邦來朝的盛況。
冠笄之禮
三千年的傳承
從周代至明代,冠禮是男子成年時的一項重要典禮。男子參加冠禮,意味著長大成人、邁入社會,要開始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禮記》載“二十曰弱,冠”,即人到了20歲的時候要參加冠禮。
據《儀禮·士冠禮》記載,加冠要加三次,第一次加緇布冠,第二次加皮弁,第三次加爵弁。緇布冠,早期是用黑麻布制作的,樸實無華,寓意尚質重古、永不忘本;皮弁一般由鹿皮制成,呈圓形,能覆蓋頭部,大臣通常上朝時戴它,寓意以后能事君、勤政、恤民;爵弁是一種平頂的帽子,與冕有些相似,不過沒有旒。三次加冠,由緇布冠到爵弁,冠服等級越來越高,每次加冠后都有不同的祝詞,由長輩告誡被加冠者要培養成人的志向德行、責任感,保持成人的威儀。冠禮之后,被加冠者已是成人,就行成人拜見之禮,在非正式場合仍可戴帽,在正式場合必須戴冠。
對應男子的冠禮,古代女子到了年齡要參加笄禮。在周代,笄禮在女子15歲時舉行。笄就是簪子,笄禮在民間也被稱為“上頭”或“上頭禮”,其流程與冠禮相似。
宋代流行款
東坡帽和椰子冠
宋代,除了在重大場合戴的冕冠外,比較常見的冠帽有通天冠、鳳冠、遠游冠、進賢冠、貂蟬冠、獬豸冠、幞頭、烏紗帽等。其中,幞頭的來源是民間的裹頭巾,在唐代就開始廣泛穿戴,至宋代后更加流行,從皇帝到百姓都戴幞頭。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本朝幞頭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凡五等,唯直腳貴賤通服之”。一些幞頭里面以木為“骨架”,外面以漆紗作飾,看上去平整美觀。
帽子的樣式大都有歷史傳統,但也有人突發奇想設計一款,就能引領時尚潮流。北宋大文豪蘇軾將幞頭加以改造,設計出東坡帽,引得京城百姓紛紛效仿。東坡帽有內外兩層,內層有四個面為方形,比外層高;外層也是四個面,且四面都不相連,其間有開口,前口開得最大,后面有兩條帶子。東坡帽的主要特點是帽身較長而帽檐很短。北宋李廌在《師友談記》中說“士大夫近年仿東坡桶高檐短帽,名曰子瞻樣”,南宋洪邁在《夷堅志》中說“人人皆戴子瞻帽”,可見東坡帽的流行程度。
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蘇軾被貶海南儋州。居儋期間,他喝完椰子水后,請當地手藝人將椰子殼制作成帽子,稱之為“椰子冠”。后來,蘇軾之子蘇過模仿制作了一頂“椰子冠”,寄給當時謫居廣東雷州的叔叔蘇轍。蘇轍收到禮物后,十分高興,還寫了一首《過侄寄椰冠》詩。蘇軾也曾寫過一首關于椰子冠的詩:“天教日飲欲全絲,美酒生林不待儀。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將空殼付冠師。規模簡古人爭看,簪導輕安發不知。更著短檐高屋帽,東坡何事不違時。”詩中流露出蘇軾對自己設計帽子的創意的認可。
清代之后
帽子成為職業象征
清代的統治者入主中原后,強制人們改冠易服,士大夫和知識分子的冠服裝飾變化較大。清代官員的官帽分為三種:朝冠、吉服冠、常服冠。朝冠又稱“頂戴花翎”,花翎為孔雀等鳥類的羽毛,不同品級的官員佩戴不同規格的翎。除了官帽,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戴的便帽是瓜皮帽。在清代,瓜皮帽又被稱為“六合一統帽”“六合帽”“小帽”等,因為它是由六塊黑緞子或絨布等縫合而成,形狀如半個西瓜皮。海南省博物館收藏了清代官帽文物一件、清代七品官帽頂戴一件。
清代之后,帽子朝著兩個方向發展:帽子成為某些行業成員統一穿戴的服飾,被賦予職業象征意義,例如護士帽是護士職業身份的標志;除了最初的御寒抗熱功能,帽子還延伸出許多新功能,比如舒適、修飾等,正因功能多元,帽子的款式也越來越豐富。
新中國成立后,用麥稈編成的大檐帽一度在南方、北方都很流行,目前這種帽子仍比較常見,算得上是一款經典的帽子。改革開放后,貝雷帽、漁夫帽、報童帽、鴨舌帽、牛仔帽等從西方傳入我國的帽子,也受到一些年輕人的喜愛。傳統款式與現代流行元素交織,中國人與帽子相隨的故事還在繼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