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有良辰應淑女,愧無旨酒燕嘉賓”,橫批為“親迎于渭”。在隴西民間,但凡有婚慶之事的人家,都會在大門之上張貼這樣的楹聯。
可不要小看了這副楹聯,這其中,起碼包含了五條源自《詩經》的典故,隱藏了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人們追溯文化淵源時極其重要的關鍵詞。而且,在隴西民間的婚慶活動中,源自《詩經》的詞匯,遠遠不止這五個典故。
“良辰”一次出自《詩經》,原句為:“旦逢良辰,順頌時宜。”通常意義上,可以理解為今天是良辰吉日,恰逢你的生日,我祝頌你順順利利,萬事皆宜。后來,由“良辰”衍生出“吉日”,意思是美好的時辰,吉利的日子,再后來,“良辰”常用作宜于成親的日子。
再看“淑女”一詞,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它源自《詩經》第一篇,即《詩·周南·關雎》。從這首詩里,人們看到了愛情的美妙。這首《詩經》中的第一首詩歌,究竟誕生于何地?如今不好猜想。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起碼是黃河流域,當然包括渭水流域。
值得指出的是,在隴西民間,但凡有婚事的人家,除了在大門上張貼以上楹聯外,還會在家里的廳房(即主房,客廳)上張貼橫批“鐘鼓樂之”,以形容婚禮的喜慶熱鬧;還會在新婚夫婦的洞房上張貼橫批“琴瑟友之”,祝愿一對新人琴瑟和鳴,相親相愛。
下聯的“旨酒”和“嘉賓”二詞,皆出于《詩·小雅·鹿鳴》。《小雅·鹿鳴》作為早期的宴會樂歌,后來成為貴族宴會或舉行鄉飲酒禮、燕禮等宴會的樂歌。東漢末年曹操還把此詩的前四句直接引用在他的《短歌行》中,以表達求賢若渴的心情。及至唐宋,科舉考試后舉行的宴會上,也歌唱《小雅·鹿鳴》之章,稱為“鹿鳴宴”,可見此詩影響之深遠。
再看橫批“親迎于渭”。
首先說“親迎”之禮。這是古代漢族的婚姻風俗,也是“六禮”中的第六禮,俗稱“迎親”。“親迎”之禮的起源非常古老,唐杜佑《通典·第十八天子納妃后》載:“夏親迎于庭,殷于堂。周制限男女之歲定婚姻之時,親迎于戶。”
再說“親迎于渭”。這個典故指的是周文王成婚時,曾并船為橋,納聘于渭水。
《詩·大雅·大明》第五章:“大邦有子,伣(qian如同,好比)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于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朱熹集傳:“文,禮;祥,吉也。”這首詩描寫的是武王之母太姒來歸之時,文王親自迎親于渭水,渭水無車,于是立即“造舟為梁”,以通親好,顯示了文王對太姒女的真摯感情。
《詩·大雅·大明》第四章:“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涘。”詩中的“洽”,指今天的“洽(he)川”,即今天的陜西合陽。后來,“天作之合”這個詞語,也常常在渭水流域的婚慶活動中,用來作為楹聯的橫批。
隴西,位于渭水上游。渭水蜿蜒流淌818公里,在陜西潼關注入黃河。而周文王迎娶太姒的故事,發生在“洽川”,從時間上算,周文王的故事距今已有3000多年,從空間上看,隴西與合陽相距也有近兩千里之遙,是什么神奇的魔力,使這個故事穿越了歷史,超越了河川的阻隔,而一直流傳到今天?因此,只能得到一種解釋,那就是,民俗,在一條河流的流域,會被頑強地保存下來。
陜西師范大學侯甬堅教授認為,從地理的角度看,渭河是黃河的支流,但在文化上,卻是主流。它與陜西潼關以下的黃河流淌方向一致,在中國中部形成了一條中華文化的軸線。我們通常所謂的黃河中上游文明,其實就是渭河文明。有學者指出,渭河恰似中國的尼羅河,自她發展而出的文明,在這片土地最輝煌的時代,向外播撒種子。
婚禮,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后的一則日常可見的民俗活動,其間竟然包含了如此豐富的古老文化信息,令人驚嘆不已!
2013年,甘肅被確定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可謂名至實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