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示尊重,都不直呼其名,而多以其官銜相稱。例如《史記》有《蕭相國世家》《曹相國世家》《陳丞相世家》,就直接以官銜稱呼西漢初年的政治家蕭何、曹參、陳平。但這類官稱數量少,因為古代官名幾乎都在三字以上。漢語稱人,習慣用三個字,除姓氏外,最好就用兩個字;于是以官銜相稱,就只好用二字簡稱了。例如杜甫《春日憶李白》:“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這里的“庾開府”指庾信,他曾任西魏和北周的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這里,“開府”就是“開府儀同三司”這個官稱的簡稱。“鮑參軍”指鮑照,他曾擔任南朝劉宋的臨海王前軍參軍。所謂“參軍”就是“前軍參軍”這一官稱的簡稱。魏晉文壇名家,列入“竹林七賢”的阮籍和嵇康,其詩文集分別為《阮步兵集》《嵇中散集》;因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被譽為“書圣”的王羲之,歷任秘書郎、江州刺史、會稽太守,累遷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
歐陽修寫給蘇軾的詩句:“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李白曾任翰林學士,他的詩集名為《李翰林集》;韓愈曾任吏部侍郎,故以“吏部”稱之。讀唐代文人的詩文集,如《杜工部集》《王右丞集》《高常侍集》——杜甫曾擔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稱杜工部;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高適曾任散騎常侍,世稱高常侍。
古代一些高官不僅有官職,還有爵位。因而,爵位也屬于古代官稱的分支,例如《史記》中的《留侯世家》和《淮陰侯列傳》,分別是西漢開國謀臣張良和大將軍韓信的傳記。留侯、淮陰侯即是張良、韓信的爵位封號。
有時同一人卻有多個官稱(包括爵位),例如唐朝名臣兼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平原太守,稱顏平原;官至太子太師,又稱顏太保;后封魯郡公,稱顏魯公。清代書法理論家包世臣,論及“草圣”張旭的書法藝術時說“上接永興,下開魯郡”。這里的“永興”“魯郡”分別指虞世南和顏真卿,因為前者封號為永興公,后者封號為魯郡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