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最早的《廬陵縣志》(康熙版)卷首有吉安府知事羅京所作的序言。序言中,列舉了廬陵名人:“自歐陽子(歐陽修)以下,歐全美監丞(歐陽珣)、周平園益國(周必大)、胡澹庵侍講(胡銓)、歐巽齋著作(歐陽守道)、文文山信國(文天祥)、趙青山學士……”
趙青山何許人也,居然與廬陵先賢并列?今天的廬陵人恐怕知之甚少。
趙文,字青山。根據歷史資料,趙文的先祖為趙匡胤的后裔,祖趙伯安徙吉州,任觀察使,乃家吉州。其三子分別遷徙到泰和、廬陵、吉水。其中的長子趙師孔居廬陵縣高塘鄉十八都之禾水西岸(今敦厚鎮南街村)。另據趙文自己敘述,祖父趙師孔、父親趙惠有,都是無功名的普通農民。
趙文,初名鳳之,名興道,字儀可,一字唯恭,號青山,生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其時,南宋已經處于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戰爭危險期。
身處江南的趙文少時很聰慧,他博覽群書,博聞強識。這對于祖上幾代都是農民的家庭來說,無疑是個希望。趙文被允許不干農活,一心讀書,以考取功名。
他先后三次以“鄉貢”的身份,被州府推薦參加鄉試,第一次以“趙宋永”名,第二次以“趙宋吉”名,第三次以“趙萬年”名,每次都考出了優秀成績而被錄取。但到了會試時,趙文卻運氣不佳,三次均落榜。
三試不中,也不算啥,不是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嗎?趙文并不氣餒,屢敗屢戰,每次考前,他都精神抖擻。
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34歲的趙文與年僅19歲的弟弟趙宗彊一起參加會試,這回趙文用的是真名,還是再次落榜。趙文的弟弟趙宗彊卻一舉登王龍澤榜,進士及第。
出于對老貢生的關心照顧,也出于對19歲天才青年趙宗彊的嘉獎,朝廷給予趙文一個考太學生的指標。這類考試分《經》《賦》兩科,也是成千上萬人參加的考試,其艱難程度堪比科舉考試??贾姓?,學費、伙食費、住宿費全免,待遇也是非常優渥的,而且還有機會直接推選為官員。
趙文最終被錄取為京庠太學生,南街祠堂上書匾額“學士第”,南街趙氏后人傳說的“兄弟同科進士”,即源于此。光前裕后,趙文兄弟倆獲得南街村歷史上最高的功名榮譽。
趙宗彊考取進士后,擔任廣東韶州仁化主簿兼尉。而趙文呢,則在太學里繼續深造,時刻準備被國家挑選。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這兄弟倆應當前程似錦。但可惜,時運不濟,偏偏遇上宋朝運祚將盡的時期。1276年,南宋皇帝在元軍的攻占下投降。而勇敢剛強的廬陵人、狀元丞相文天祥拒絕投降,開府福建南平,繼續抗元斗爭。
國難當頭!身為太學生的趙文與身為地方官的趙宗彊,毅然決然地投奔到文天祥在福建的幕府之中。在文天祥幕府中,趙文、趙宗彊出謀劃策,很多都被文天祥采納。
然而,大廈將傾,獨木難支。不久,文天祥兵敗,趙宗彊戰死,趙文被沖散。
國破弟死,萬念俱灰的趙文輾轉回到廬陵老家,決意歸隱。此時江山易色,趙文最終敵不過生活所迫和元朝強征,出任了南昌的東湖書院山長。之后,他在廣東南雄任文學教授、清江儒學教授,直至終老。
趙文原配妻子叫胡懿恭,20歲嫁給了趙文。趙文說她一生沒有說錯一句話,沒有做錯一件事。胡懿恭克勤克儉,溫良賢淑。婆婆長期患病,曾擔心死后沒有壽衣。胡懿恭翻出自己的嫁衣箱,一件一件在婆婆床前比畫。病得不省人事的婆婆迷糊中看到一件件鮮艷的彩色嫁衣,奇跡般地蘇醒過來,感動地說:“我死就死了,這些衣服留給你去換取一頓飯吃吧。”而后,婆婆的病竟然好了。
胡懿恭58歲卒,趙文悲痛萬分,親自為妻子撰寫了墓志銘。
趙宗彊在福建戰死時年僅21歲。具體葬在哪里?當時誰也不知道。這成為趙文的切膚之痛。
多年以后,鄉人劉辰翁的兒子劉將孫恰好在福建延平當官,訪得趙宗彊的葬身之處,寫信告訴了趙文。當時的趙文已經60歲了。他不顧自己羸老之軀,只身一人,步行1500里,前往延平。為此,劉將孫每天都在擔心盼望,終于在中秋節前等來了趙文。
兩人在月下對酌,無限傷感。隨后,趙文背負著弟弟趙宗彊的骸骨,只身返回廬陵。劉將孫見狀,感嘆道:“即使是沿途的路人,都會為他落淚,何況是我?”
趙文背負著弟弟的骸骨回到家,筑了一座墳,修了兩個穴。左穴葬弟弟,右穴留給了自己。
17年后,元朝延祐二年(1315年),趙文去世。他的兒子請求劉將孫為父親撰寫墓志銘,說父親即將與叔叔趙宗彊合葬。劉將孫再次為其兄弟情深而震驚——古往今來,夫妻合葬乃天經地義,而兄弟合葬,前無古人!
趙文得到廬陵碩儒歐陽守道“文宿于理,而理無不粲然”的真傳。他于詞賦上有才華,“詩文脫略崖岸,獨自抒其所欲言”,在江右很有影響,得到臨川吳澄的高度稱贊?!度卧~》收集趙文的詞作31首。趙文著有《青山集》,先被收錄于明代《永樂大典》,后被收錄于清代《四庫全書》,被四庫館臣贊為“有庾信《江南賦》之余聲”。
趙文死后,元代兩位著名文學家劉將孫、程鉅夫分別為他撰寫墓志銘和神道碑,均見于《四庫全書》所收錄的《養吾集》和《雪樓集》,可見趙文在元代文學界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趙文弟弟趙宗彊的書法成就頗高。趙宗彊善行草書,工丹青,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見到他的書法,都表示很敬重。
趙文、趙宗彊兄弟倆博學通經,名重一時,被并稱“二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