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一個最值得尊敬的職業,從古至今,傳授知識的人皆為人們敬重。在古代,教師有很多尊稱,下面這些教師的諸多稱謂,皆表達了對教師的贊美與敬佩,皆為中國源遠流長歷史文化的一抹紅艷。
師長。古人視老師為尊長,師長是古人對教師的尊稱。《周記·地官》載:“三日順行,以事師長。”
師傅。古代原本是太師、太傅、少師、少傅等官職的合稱,因為這些職位負責教習太子,所以師傅也成為古代老師的代稱和尊稱。《谷梁傳·昭公十九年》載:“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
夫子。原為孔子門徒對孔子的尊稱,后來成為對老師的尊稱,尤其流行于舊時私塾。《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山長。是古代對山中書院主講教師的稱謂,其出處源于《荊相近事》。五代十國時期,蔣維東隱居衡山講學,受業者眾多,蔣維東被尊稱為山長。此后,山長成為對教師的一種尊稱。元代時,各路、州、府都曾建有書院,設山長。明清沿襲元制,乾隆時期曾一度改稱院長,清末仍叫山長。廢除科舉之后,書院改稱學校,山長的稱呼廢止。
師父。古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說,所以古時也將老師尊稱為師父。《呂氏春秋·勸學》曰:“事師之猶事父也。”
西席。唐以前,俗以東向座為尊。賓客至,必請入西席面東而坐,故尊稱私塾教師為西賓,亦稱西席。
教習。明代翰林院學官兼教師,稱教習。清末,學堂興起后,其教師沿稱教習。
教授。原為宋代學官,掌學校課試等事,后用以對教書先生的尊稱,現作高等學校教師職稱。
講師。古為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的教師,今為高等學校教師職稱。
助教。古代學官名,始于晉,協助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設置。唐代國子學、太學、廣文館、四門學等都設有助教。明、清兩代,僅有國子監助教。今為高等學校教師職稱。
先生。古時對“門館”“私塾”老師中年長者的尊稱。《禮記》注:“先生,老人教育者。”《孟子》注:“學士年長者,故謂之先生。”
經師。漢代指儒學學官,后指傳授儒家經典的教師。《王文憲集序》載:“經師人表,久資復實。”
教諭。原為宋代京師小學和武學中的學官名。明清時期,縣設“縣儒學”,作為一縣之最高教育機構,內設教諭一人,另設訓導數人。訓導,指輔助教諭的助手。府學教諭多為進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師保。原為古代輔弼帝王和教導王室子弟的官員,亦師亦保,統稱師保, 后來泛指老師。《易發·系辭下》曰:“無有師保,如臨父母。”
門館先生。宋元時代對家塾老師的稱謂。
門客。宋元時代,對家塾老師的又一個稱謂。
師資。先秦時代,對老師的敬詞。
博士。先秦時代的國學老師。
上述諸多教師稱謂,從中國歷史文明中一步步走過來,時代發展的今天,教師職業在世人心中的地位更加凸顯,教師這朵文明之花,也開放得更加璀璨奪目。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