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式”干部是很不受歡迎的,近期媒體報道,又有一些此類干部受到處理。其實,在古代這類慵懶的“躺平”官員也不少見,那么彼時是如何對待和處理此類官員的呢?
皇帝不出工
大臣進諫頭碰臺階
說起古代的“躺平式”官員,不由使人想起了那些勤政廉潔、夙夜在公的好官,周公洗頭時三次握發會見來客,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祖逖枕戈待旦為了北伐,至今仍令人們感佩不已。相比之下,那些慵懶的官員,就令人討厭得多了。
然而在皇皇大唐,竟然還有那么幾位“躺平式”的宰相和皇帝,甚至“伴食宰相”“模棱宰相”都出現了。而唐玄宗前期勵精圖治,創造了大唐輝煌開元盛世,可是后期的他,貪圖美色,沉迷樂律,不能自拔,成了地道的“躺平式”皇帝。較之于唐玄宗,后來的唐敬宗也有過之而不及,但是,有正直的大臣站出來堅決抵制。
18歲的唐敬宗李湛即位后,不問政事,整日不是踢球宴樂,就是貪戀女色,把朝政都丟給了他所信任依賴的宦官,國家大政出自近倖,說起來夠滑稽的。活脫脫一個出工不出力,拿自己的江山當兒戲的“躺平式”皇帝。多少人苦諫,他也是無動于衷。
但是,正直而憂國憂民的諫官劉棲楚卻不信這個邪,他要堅決地進諫,也要讓皇帝改變自己。
一天上朝后,劉棲楚獨自留下,對敬宗說:“憲宗和穆宗皇帝都是成年后即位,各地仍有叛亂。陛下年紀正輕,應當早起晚睡,勤于政事,以求天下大治。但陛下竟喜好音樂、女色,貪戀床褥。先帝的棺木尚未下葬,治喪的哀樂還不絕于耳,陛下勤政之聲未聞,而不孝的惡名已經遠近皆知。臣擔心國運難久,請求死在陛下眼前,作為對我這個諫官瀆職的懲罰。”
說完,劉棲楚便將頭向敬宗腳下的臺階撞去,撞擊聲很響,連殿外都聽見了,劉棲楚頓時血流不止。劉棲楚用手捧著鮮血直流的頭,繼續進諫宦官專權之事。
唐敬宗絲毫不為所動,竟很不耐煩地連連揮手令他出去。劉棲楚再次大呼:“陛下若不采納臣的意見,臣就死在陛下面前!”
唐敬宗就讓宰相牛僧孺向劉棲楚宣布他的旨意說:“你的意思,皇上已經知道了,請到門外聽候皇上的決定。”劉棲楚這才出去,到金吾仗前等候。牛僧孺等幾位官員就給唐敬宗說,劉棲楚所言極是,愿陛下好自為之。
可是之后唐敬宗并無悔改之意,依舊很少上朝理政,即使大臣也很難覲見。看來整治皇帝“躺平”真的有難度啊!
宰相尸位素餐
小諫官來彈劾
北宋中期,因承平日久,商業繁榮,盡管官員待遇優渥,仍然滋生了享樂與貪欲之風,躺平的做派日趨顯現。當時的大詩人官員蘇軾即批判那些官員“蒞官之日淺,而閑居之日長,以其蒞官之所得,而為閑居仰給之資,是以貪吏常多而不可禁……”
所以,宋代懶散不作為的宰相大有人在,北宋神宗時,王珪居相位十幾年間,政務得過且過,無所建樹,每每遇到朝廷大事,也不動腦筋,不獻策略,只起個上傳下達的作用。每次上朝呈送奏章時,跪拜皇帝高呼“取圣旨”;皇帝批閱后跪接曰:“領圣旨”;出殿見人曰:“得圣旨”。世人稱之為“三旨宰相”。
但是如此“躺平式”的宰相,遇到了大清官包拯就很不幸了,包拯不會慣著的。
宋庠、宋祁兄弟,同年科舉入仕,宋庠當上了宰相。然而宋庠當了七年的宰相,雖然沒有明顯的違法亂紀,也沒有貪贓枉法,但是他出工不出力,大有明哲保身之勢,宰相當得不痛不癢,毫無建樹,優哉游哉地“躺平”。
當時包拯還只是個諫官,他居然對這位碌碌無為的當朝宰相提出彈劾,稱其“再秉衡軸,首尾七年,殊無建明,略效補報。而但陰拱持祿,竊位素餐,安處洋洋,以為得策”。
包拯在奏折中指出,對于宰相這樣掌握國家中樞權力的高官,不能拿他和下面的小官一樣看待,不一定要有觸犯刑律、貪贓枉法的罪行才能處罰,這是因為“執政大臣與國同體,不能盡心竭節,灼然樹立,是謂之過,宜乎當黜”,就是說,宰相是國家肱骨大臣,具有非常大的權力,具有國家能力的推動,高屋建瓴,總攬全局,其施政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影響力。位高而權尊,權尊而責重。無功即為過,“躺平”即是對國家和人民的瀆職。
面對包拯的彈劾,宋庠不但不思悔改,反而還振振有詞進行自我辯護,包拯對其厚顏無恥的躺平是無法接受的,憤然指責宋庠“足見其固位無恥之甚矣!”
由于包拯有理有據的彈劾,最后,宋庠只得辭去宰相職務,被降級到地方上去了。
慵懶官吏不作為
清正宰輔立規矩
明代也不例外,慵懶的“躺平式”官員也大有人在。
當時的明憲宗皇帝也是個“躺平式”的皇帝,皇帝不問政事,內閣和六部更是混日子,出現了一大批“躺平式”朝官,一度有劉吉、萬安、陳文“紙糊三閣老”和吏部尹旻、戶部殷謙、禮部周洪謨、兵部張鵬、刑部張鎣以及工部劉昭等“泥塑六尚書”。
其中,官至大學士、內閣首輔即宰相的劉吉,尸位素餐,奉迎皇帝,勾結宦官,粉飾自己。不干好事還不說,反過來竟干壞事,顛倒是非,精于營私,但凡有意見與他相左者,必一棍子打死。由于他不理國事,無所建樹,屢屢遭到言官的彈劾,但他愣是充耳不聞,忍耐力極強,信奉只要在位上,就有“躺平”的資本。皇帝更是昏庸無道,竟然讓他任內閣首輔15年,以至于人們無奈地哀嘆他為“棉花宰相”。劉吉此舉不僅影響了宰輔的名譽,也帶壞了官員隊伍。
為此,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歷時期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就針對這些慵懶散的“躺平式”官員,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力圖扭轉被動局面。
對于那些“躺平式”官員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考核監督。張居正制定出臺了“考成法”,即“立限責事,以事責人,務責實效”。由六部和都察院把官員職責事項定下期限,分別登記在三本賬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冊,另一本送六科,還有一本呈內閣。
具體操作是: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賬簿登記,逐月進行檢查。對官員承辦的事情,每完成一件登記一件;六科則要求六部每半年上報一次完成情況;最后,由內閣對六科的稽查工作進行查實。凡是完不成的予以警告,嚴重的處罰亦加重,使得官員們逐步有了工作目標和責任感。
這個辦法施行后,很快查出各省撫按諸臣54人,有未完成事件共計237件,撫按諸臣54人。張居正立即對責任人進行了追責,其中鳳陽巡撫王宗沐、巡按張更化,廣東巡按張守約,浙江巡按肖廩等以未完成事件數量太多處以停俸三月的處罰。到了萬歷四年(1576年),張居正再次出臺規定,地方官征賦不足九成者一律處罰。年底,就有山東有17名、河南2名官員,因地方官征賦不足九成受到降級處分,其中有11名官員受革職處分。此舉使“躺平式”官員沒有了市場,官場風氣大為改觀,實干成為官員們不二的選擇。在張居正的輔佐下,萬歷皇帝開創了“萬歷新政”。
只圖利益不干活
巡撫就找他約談
“躺平式”官員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正事干不好,見利搶頭里,此舉貽害無窮。清光緒年間,滿族人壽嵩,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被選授湖南靖州吏目,壽嵩家境貧寒,赴任之時,竟然是獨步自行,歷時數月,才來到湖南。按照規定,壽嵩應該將任命他的部文交到省里的布政司,然后由布政司安排他赴任靖州。
可是,這個衙門的布政使是個“躺平式”官員,毫無作為,但是卻敢亂收費,進他的衙門必須先交門費,才能接下部文,再行分派任命。壽嵩堅決不交門費。進不去布政使司的大門就無法上任,時間長了,壽嵩僅有的一點飯錢用光了,接著又將衣服也典當完了。壽嵩就找了個挑黃土的活兒,每天掙幾十文錢,勉強糊口。久之,老百姓大家都稱他“黃土老爺”。
對于“躺平式”官員,清代有些管理者,也會拿出有效辦法來治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湯斌到任江蘇巡撫。湯斌素以清介自勵,善于敦厚風化;凡發現其下屬有慵懶散,甚至貪酷者,皆善為勸勉,旨在治“病”救人。對于不改者,方以法懲處。
湯斌了解到吳江知縣郭琇貪瀆比較出名,屬于那種利字當頭,正事少干“躺平式”的官員。但湯斌還了解到他為人還算正直,走上貪瀆躺平道路也是無奈。當時的江蘇巡撫余國柱十分貪婪,他向所屬各州縣索賄,沒有余地,必須滿足。盡管郭琇是個有才能的人,但是在索賄受賄風盛行的情況下,他對上司的索賄雖然不滿,可又不敢硬抗。
為了使郭琇改正自己的過錯,成為一個清官干吏,湯斌便將他傳至省城,當面詢問勸導,教導他要廉潔勤政,相當于現在的廉政約談。
面對這位剛直清正的新任巡撫,郭琇這才將心中的郁悶全部道出:“向來上官要錢,卑職無措,只得取之于民。今大人都能一清如水,卑職何敢貪耶?”并向湯斌表示,“請寬一月之期,如聲名猶若昔,請公立置典刑可也。”湯斌見郭琇決心悔改,心中暗喜,但仍不漏聲色地說:“姑試汝。”
郭琇回到縣衙后,立即喚來衙役們,讓他們快去打來多桶水,并且親自動手,用水沖洗吳江縣衙的公堂,并鄭重地對眾人說:“前令郭琇已死,今來者又一郭琇也。”以此來表示自己蕩除前非的決心。果然,從此之后,他大改前轍,從政更加廉明公正、勤政務實,走出衙門去給百姓解決問題。胥吏們再也不敢狼狽為奸,魚肉百姓。不幾年,吳江縣政風民風大為改觀,政績顯著,百姓稱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