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幸福到萬家》正在東方衛視、北京衛視黃金檔熱播,優酷22:00同步播出。劉威在劇中飾演萬家莊的村支書萬善堂。萬支書在萬家莊聲望極高,深受村民的尊敬和愛戴,雖然脾氣火爆,但他一心為民謀福利,無論是村里的老人還是年輕人,都對他尊敬有加。
出道至今,從古裝劇到現代劇,皇帝、農民、軍人、反派、霸總,劉威出演過的角色不計其數。但到目前為止,他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影視形象還是農民。從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中上有老下有小的陜北農民孫玉厚;到電影《白鹿原》中一輩子老實本分,最后卻親手殺了兒媳田小娥的鹿三;再到《幸福到萬家》中雷厲風行,帶領全村奔小康的村支書萬善堂。劉威說,他偏愛演農民,“我想演一個偉大的中國農民。”
在他看來,一個演員最重要的品質就是真誠,真誠地對待每一個角色,不被外界所影響,“無論是演主角還是配角,都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努力、認真地去塑造角色,這是演員最重要的品質。”
《幸福到萬家》
出演萬善堂的難點,在于如何做到真實
《幸福到萬家》中,萬善堂耿直善良,唯一的缺點是好面子、動不動愛擺家長作風。在劉威看來,萬善堂這個角色寫得很生動,是個很不一樣的村支書,“萬善堂是一個好人,可以想象他受過很多的苦,思想上也是一個很成熟的人,而且個性很強。但也是一個很溫暖的人,一個好干部。”
劉威說,很多年前自己演過一個陜西勞模,也是一個在村里帶頭致富的人物。當時劉威跟角色原型有比較長的接觸,朝夕相處過一段時間,萬善堂的身上也會有他的影子。而且劉威小時候也在農村待過,對農村的生活比較了解,所以能夠掌握住“村支書”的樣子。
劉威說,飾演萬善堂最難的是,讓觀眾感覺到他的真實。 受訪者供圖
現在有很多先進人物是村支書、大學生村官,在新聞、報紙、互聯網上也經常會看到他們的事跡。劉威希望把萬善堂演成一個日常生活中大家能見到的人,做到不溫不火,還能接地氣。在他腦中,經常會有人物的形象出現,無論是談吐、交流方式,還是服裝,甚至走路姿態,萬善堂和公司的人走一起時姿態就挺拔一些,跟王友德這樣的村民走一起時會更親近一些,更溫暖一些。“我覺得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讓觀眾看了后覺得真實,而不是靠演員演出來的,是正常的戲劇流程展現出來的人物,無論是他的性格、內心,還是他的語言,以及外在的服化道,都是通過一些細節來表現的。”
在片場,感受到了來自導演的“不客氣”
劉威和鄭曉龍導演是多年的好友,但《幸福到萬家》卻是兩人的第一次合作。拍攝過程中,尤其是在演員的狀態上,鄭曉龍給出了很多的意見。“他很善于聊天,也很會聊天,跟他聊天的過程中,能感受到他對這個角色的要求。我也有演得不對的時候,因為我們是好友,他會直接說‘不對不對’,沒有那么多的過程,合作起來也很快樂。”
有一件事讓劉威印象特別深,因為從來沒有一個導演在現場對他那么不客氣。在拍攝何幸福(趙麗穎飾)婚禮的那場戲時,劉威飾演的萬善堂一下車,就很“裝”地跟大家打招呼,這時鄭曉龍就從監視器旁跑過來說,“你這演的不對,你得熱情一些。雖然你是支書,但你不是村里的惡霸,在這樣歡快的場合,你與這塊土地上的群眾是血肉親情的關系。雖然你后來成了村子里的帶頭人,可能有一些官僚習氣,但那不影響你骨子里跟大家伙的親近。”
劉威說,一直到現在,那場戲的語氣和走過的路線他都記得。“很少能聽到導演直面地來評價一個演員,尤其是現在,不像以前工作不好就是不好,現在的導演都比較客氣,我覺得那是導演和演員之間的一種錯誤關系。我一直以為,演員在現場的唯一心理支柱就是導演。我演了大半輩子戲,無論是年輕的導演,還是資深的著名導演,都是演員的依賴,可以告訴我錯與對,演員的鏡子就是導演。”
人生事
放棄相聲學表演,考進上戲學會看門道
劉威1957年出生于吉林長春,17歲時考入吉林民間曲藝團,學習相聲表演。但從事相聲行業的那幾年,劉威真正上臺的機會并不多。1980年,23歲的劉威考入上海戲劇學院學習表演。報考上戲,對劉威來說,是“拼死一搏”,他自認沒什么其他的才能,又不想再回曲藝團。他甚至想過,如果考不上就去當貨車司機。
對表演的熱愛,則開始于考上大學之后。在沒有了解表演之前都是看熱鬧,學了表演或從事表演行業后,他才開始看門道。劉威說,演員就是一種職業,“我作為一個盡職責的人,要把這個職業完成好。所以,就算我當初做了司機,也會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司機。”
1993年首播的電視劇《唐明皇》,是劉威演藝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從登基到崩逝,35歲的劉威把李隆基曲折復雜的一生刻畫得生動細膩。為了出演老年唐明皇,劉威還去了解了老年人的心態,觀察他們的眼神。古裝戲多數靠大家的想象,甚至是靠導演的要求,靠氣氛的營造來塑造角色,對演員來說,要能把劇本提供的人物感受,變成自己的演繹方式。劉威說,塑造任何一個角色都不是一個人的事,從二十多歲演到七十多歲,一個人是完成不了的,有旁邊氣氛的變化、有人物的變化,也有面貌上的、語言上的變化,包括場景、聲形態各方面的變化。
不過,回想自己的演藝生涯,真正對劉威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卻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看的人比較少,是閻建鋼導演拍的《秦始皇》,我在里面演李斯。那是我演過最過癮,塑造得最開心,最滿意的角色,我特別喜歡。”
影視劇拍多了會麻木,演話劇是“回爐”
劉威的戲路很寬,既能塑造粗獷、冷峻的硬漢,又能扮演幽默頑皮、詼諧瀟灑的角色。而在話劇舞臺上,劉威也演繹過許多觀眾喜愛的角色。2012年的《四世同堂》、2013年的《大宅門》、2014年的《長夜》,都讓觀眾看到了不一樣的劉威。2021年10月,國家話劇院推出原創話劇《直播開國大典》,劉威在劇中飾演潛伏于電臺的國民黨高級將領“老夏”。
劉威坦言,因為工作環境所造成的,電影、電視劇拍多了人會有一點兒麻木,演話劇對他而言,是一個“回爐”的過程。
在他看來,電影、電視劇、話劇并不存在哪個難演、哪個好演的區分,話劇也是在不斷地進步。比如說有些節奏、有些效果在電視劇中可能是感受不到的,電視劇不是人和人、演員和觀眾氣息相通的表演狀態,“但演話劇,每天在舞臺上都可以有新的調整、新的創作,演一場新一場,場場演場場新,這些都能調動演員的創作狀態,對演員來說會有不同的感受。通過調整,對表演上那種所謂活的東西,生活的東西,活靈活現的東西會有新的認識。”
兒子心中,就是個比哥哥大一點兒的角色
《幸福到萬家》中,萬善堂對孩子伸手就打、開口就罵,感覺打是親罵是愛,但劉威并不認為萬善堂是一個不會教育孩子的家長,只是在不同的年代用不同的方式,“現在教育孩子當然不能抬手就打、開口就罵,可能在當時那個年代他就是對的。像我小時候也挨打,但也沒耽誤成長。其實除了家長的教育以外,社會教育也很重要。”
無論是十年前的電視劇《我家有喜》,還是2021年的新劇《生活萬歲》,劉威演繹過各種不同類型的“老爸”。在他看來,哪個爸爸都跟他自己的性格不太接近,但是每個角色當中,似乎又都有他的影子。他說,他在兒子心中就是一個比大哥哥大一點兒的角色,基本是以朋友的方式相處,“我作為父親要以身作則,比如身體力行的帶著他去鍛煉,用對待大人一樣的方式去跟他交流,討論生活當中我遇到的問題和他遇到的問題,最重要的還是言傳身教。家長應該是個榜樣,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好的生活習慣和正確的世界觀。”
劉威比較在意培養孩子“敏感又善良”的品質,還要有堅韌的個性、身體強壯,“無論是哪方面的技能,運動技能甚至打游戲的技能,都做得更好一點,這樣對他也有好處。”
劉威平時不工作的時候就在家待著,看電影、看雜志、看閑書,然后去健身房。高興的時候,還會做做飯。談及現在接戲的標準,劉威說標準有點兒“亂”,這些年他接的戲絕大部分都是因為幫朋友、熟人、哥們兒的忙,“大多數都是這樣的戲,我沒什么特別具體的標準。”他說,如果有一天演不動了也就不演了,“年齡大了可以調節,有的戲可以不接,比如我兒子放假了,我就可以不接戲了,我也答應過要陪他,除非是萬不得已。”
而說到自己特別期待的角色,劉威說,就是寫得好的人物,或者是一個很偉大的中國農民。
對話
新京報:入行這么多年,演繹過這么多大家喜歡的角色,你自己有所謂的低潮期嗎?
劉威:長江后浪推前浪,遇到低潮也正常,演員很重要的是你怎樣看待自己。演員是一個職業,正常從事就好,去掉那些光環。有多少人追捧?你的票房價值是多少?這不是演員應該去考慮的事情。我不覺得我有什么低潮期,一直有戲來找我,還有足夠的選擇權。我覺得接到一個角色就好好演。俗話說,吃了東家飯就給東家干,我們有職業精神在里面,根據劇本的要求、導演的要求,以及與對手的配合,完成好角色。
新京報:平時和年輕演員接觸多嗎?在你看來,現在的年輕演員和自己年輕時相比,有什么不一樣?
劉威:我平時和演員除了拍戲以外接觸的并不多,有年輕的(演員)也有老朋友,像張豐毅、李強。現在的年輕演員,說實在的比前幾年的年輕演員還是進步很大的,起碼他們在敬業這方面,不會去做所謂的炒作,而是踏踏實實地去塑造角色,至少我接觸的年輕演員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這樣子,比如趙麗穎、歐豪等。所以我覺得現在的年輕演員要比我們那個時候的演員,在思想上,文化上,甚至創作上都有很大的進步。
新京報:演戲對你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
劉威:演戲對我來說,是需要終生從事的一個職業。我之所以熱愛表演,是因為演戲的過程是一個心靈、精神洗滌的過程,因為我們演的不是自己,我們要去了解別人的生活,我們要去感受社會,你就會看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演繹不同的人物時,你會去了解那個時代;甚至說逼迫你去看很多東西,去學習很多東西。我覺得表演永遠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就像我常說的,這輩子什么都干夠了,就是書沒念夠。所以表演其實就是讓自己活到老,學到老的一個過程。
新京報首席記者 劉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