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會客廳·人物介紹】
張挺,編劇、導演,作品有:電視劇《警察李酒瓶》《看車人的七月》《射雕英雄傳》《四世同堂》《斗破蒼穹》《大明風華》等,電影《花木蘭》《道士下山》等。
編劇 張挺
毛溦,導演,執導電視劇有《風吹半夏》《理想照耀中國》之《叛逆者》《真理的味道》《同行》等。
導演 毛溦
戴瑩,愛奇藝高級副總裁,資深制作人、監制,《風吹半夏》總制片人。
制片人 戴瑩
半夏是一味中藥,也是目前熱播劇《風吹半夏》中女主的名字,半夏性溫,但許半夏(趙麗穎 飾)卻敢闖敢拼,二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微妙的“潛在力量”,幫助她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近日,《風吹半夏》總制片人戴瑩、導演毛溦、編劇張挺等主創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分享各自的心路歷程。
要還原時代場景
更要還原人物狀態
《風吹半夏》由傅東育、毛溦共同執導,張挺、傅東育編劇,戴瑩擔任制作人,趙麗穎、歐豪、李光潔、黃澄澄等人主演,講述了以許半夏為首的有志者,懷抱雄心壯志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積極探索,不斷創新的故事,展現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小企業,在時代浪潮中生存并尋求發展的現實。
《風吹半夏》定位于“時代群像闖劇”,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導演毛溦直言: “現實主義題材劇本的創作,最難的其實是對時代的把握。”他透露,首先,是要準確展現那個歷史時期的人的狀態;其次,是如何精準把握鋼鐵行業的發展軌跡和特點;最后,劇中的所有人物都要呈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且真實可信,“這是我們在劇本創作最開始的時候就立下的要求和初衷。”
卷發、紅唇、絲巾,《風吹半夏》里極具還原度的現實感和年代感,讓許多觀眾記憶猶新。毛溦告訴封面新聞記者:“僅女主的服裝就準備了300多套,最后穿過的大概有180多套,在劇中最終展現出來的是120套左右。而且這些服裝都經過了精心的挑選和考量,每一件衣服都是那個年代的產物,還有很多是從收藏家的手里收過來的。”
毛溦強調:“我們所謂的還原,不僅僅是對氛圍、場景、人物造型的還原,最難的是演員對當時人物狀態的還原。因為年輕演員根本沒經歷過那個歷史時期,他們只能靠一些資料去學習。”幸運的是,劇組里還有像劉威、柯藍、馮嘉怡等年長一些的演員,以及傅東育導演等,對那個時期的記憶都特別清晰。“我們在拍攝的過程中,就靠他們不斷地進行回憶,然后向年輕演員形容他們當時真實的心理狀態,讓年輕演員有一個非常結實的心理基礎,最后才呈現出現在的效果。”
另一個拍攝挑戰,是場景的變換。毛溦坦言:這部戲最大的特點是沒有一個特別集中的主場景,所有的場景都比較零散,隨著人物成長,他們的生存環境、工作環境都在發生變化,“所以說劇組不斷地在尋找場景,再進行加工、制作,這個難度是特別大的。”
講述鋼鐵行業群像
展現奮斗拼搏精神
《風吹半夏》改編自阿耐的小說《不得往生》。談及選定《不得往生》進行影視化,制片人戴瑩直言:“這本小說塑造出來的人物以及對行業的呈現,都非常真實、鮮活,把鋼鐵行業中各色群體的生存百態,以及如何擁抱機遇、迎接變化,如何痛苦掙扎又奮發向上,講述得特別透徹。”
在戴瑩看來:“這種精神內核是不會隨著時代變遷而磨滅的,所以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它做出來,而且要做好。主人公們在時代的洪流中奔涌向前,奮斗拼搏的精神,在任何時代都可以激勵人心!”
從小說到劇本,被問及改編難度,編劇張挺表示:“這部作品主要的改編難度,是把那個年代的商業秩序寫出來,中國的人情社會在當時的商業生活中起很大作用,這是其一;其二,中國的商業文明剛剛萌芽,創業者是靠勇氣前進、靠運氣獲勝的,今人很難想象。”
所以在改編時,張挺保留了許半夏的創業線和感情線,再加上編劇他本身也經歷過那個創業的時代,貯備了大量真實案例,因此改編起來并不費事。不少中年觀眾表示,這部劇喚醒了自己內心深處對于上世紀90年代的集體記憶與深厚情感。年輕觀眾也表示,劇中奮斗不息、創新求變的精神力量,讓他們備受鼓舞。
對話
封面新聞:選擇拍攝這種聚焦時代群像的劇,最看中哪些特質?
戴瑩:現實主義題材一直是我們深耕的方向,視角都是講述群像小人物的成長,映照時代的發展和對現實的關照,給予當下的人們以力量、溫暖和勇氣。鮮明的人物性格,真實獨特的人物關系,是我們挑選這個題材內容的核心要素。
封面新聞:如何在當下的價值觀和觀眾口味之間進行平衡?
戴瑩: 這部劇沒有從小情小愛出發,沒有從爾虞我詐出發,講述了商場上殘酷和生活中溫暖的人情!落點在人情上,在一個充滿機會的時代,每個人拼搏向上、不怕挫折,敢想敢拼的精神,是這個戲的核心。
封面新聞:《風吹半夏》這么文藝的劇名是出于怎樣的考慮?
戴瑩:這不是工業題材劇,風吹的不止半夏,是以半夏為代表的一個時代人的經歷。每一個小人物,在大的時代之風中,奮力生長,又和他人有情有義,很現實,也很溫暖。這是一個一群敢想、敢拼的人,在一個充滿機會的時代,抓住了機會,獲得又失去的故事。
封面新聞:劇里面那些人物最打動你?
毛溦:隨著劇情推進你會發現,劇里的每一個人物都很鮮活和扎實。每一個人物都有他的至暗時刻,也有人性升華的高光時刻,都很打動我。(記者 荀超 實習生 趙雪青)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