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曉東方》剛在央視開播,導演高希希已經馬不停蹄趕赴長白山,在冰天雪地的東北拍攝又一部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冬與獅》,迎接2023年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這個地方好冷,我也是第一次來。”接受記者采訪時,電話那頭偶爾傳來吸鼻子的聲音,但他情緒高昂。談到《破曉東方》拍攝細節和感悟,高希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遇到提問卡殼,他又化身“氣氛組”,不停鼓勵記者,“沒關系,接著問。”
《破曉東方》改編自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劉統創作的紀實文學作品《戰上海》,由導演高希希攜手編劇龍平平、秦溱打造,張嘉益、劉濤、李澤鋒、喬振宇領銜主演,馮紹峰、童蕾、穎兒、左小青特別出演。
全劇以上海解放第一年為切入點,呈現急需恢復和發展的上海如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民不聊生、戰火紛飛的局面一步步轉好的歷史詩篇。全劇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重大革命題材創作原則,在有血有肉、虛實結合的劇情中,展現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
重大歷史題材如何拍出新意?《破曉東方》如何克服時間緊、任務重的挑戰,在2022年春天開始拍攝,年末即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伴隨著訪談,高希希又把思緒拉回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的拍攝時光,“我想,《破曉東方》對我的人生來說也是一個很華彩的段落。”
以細節拍攝歷史的表情
高希希曾說,“細節是歷史的表情。”拍攝《破曉東方》時,他正是希望通過細節的把握,將觀眾自然帶入歷史氛圍中;用生動的細節,展現對革命前輩的懷念和敬仰。
最讓高希希動容和震撼的一個細節,是解放上海戰役中最出名的細節:人民解放軍進駐上海時,為了不擾民,戰士們在雨中街頭枕肱席地而眠。“勝利之師”入城卻露宿街頭,幾十萬人的軍隊睡在大街上,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正是這樣的隊伍,能夠“破壞一個舊世界”,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為建設全新的上海奠定堅實基礎。高希希相信,這一細節,也能深深打動熒屏前的觀眾。
上觀新聞:解放軍進上海睡馬路以及敵特破壞上海建設等,是被影視劇反復描寫的題材,《破曉東方》如何將大家熟知的故事拍出新意?
高希希:從歷史層面來說,解放軍進上海睡馬路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我們還是希望在這個事實中進一步呈現不為人知的細節,更加體現我軍的優良傳統,包括把“為什么中國人民解放軍能勝利”“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勝利”這樣質樸的語言放進去,這是之前沒有的,為此我們想了很多辦法。
如果簡單拍攝大軍進城、睡馬路,就會變得單薄,重復前人。我們在其中加入兩個細節:一個細節是虛構的,一個細節有一些歷史的影子,在此基礎上再創作。虛構的細節是一個鉛筆廠的小姑娘,也是咱們上海人。我特意挑了一個上海姑娘演,她早上從家里出來,看到街上的場面,有一段獨白心聲。這一段是我們自己創作的,非常有感覺,我當時眼淚嘩的就下來了。
我現在一下想不起完整的臺詞,但還記得最后一句話是,“我們的人民解放軍,就這樣和上海的市民見面了。”我們用一個長鏡頭一直跟著小女孩,透過她靈動的視點,看到我們的戰士帶著傷,帶著困頓,在上海大街上一動不動地睡著了。這一細節,相信以往的片子里還沒有這樣表現過。
另一個細節就是民族資本家榮毅仁懷著沮喪心情,準備離開上海。前一天晚上還有戰火轟鳴的聲音,突然一下子安靜了。他騎著自行車,一上大馬路,就看到整個大街全是士兵。他開始以為是尸體,但后來驚訝地發現,他們都是安靜睡著的活人。回去后,他立刻帶著妻子去馬路上看,“我們不走了,再難也不走了,相信這個軍隊,這個政黨,一定能把國家搞好。”
這兩個細節,是我們想呈現給觀眾與以往文藝作品不一樣的觀感而做的努力。
上觀新聞:《破曉東方》開頭,李白烈士被捕的劇情扣人心弦,像這樣的場面劇中還有哪些?
高希希:李白烈士的段落象征著黎明前的黑暗,我黨地下戰線的同志為上海解放付出難以想象的代價。我們在尊重史實基礎上,加入戲劇化的處理方式。這些片段式的表達,服務于宏大主體結構,所指向的是我們的英雄為上海解放不斷做出巨大犧牲的歷史事實,李白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但并不是全部。
在《破曉東方》中,觀眾會陸續看到英雄、烈士的感人事跡。解放軍在攻打上海時,中央定了一條鐵律——不能用重武器,因此解放軍猶如在瓷器店里“打老鼠”,為了還人民一個完整的上海,付出很多犧牲和努力。
上觀新聞:《破曉東方》拍攝時遇上不少困難和挑戰,比如劇組從上海調整到橫店,在橫店拍攝的80多天里有哪些難忘的記憶?
高希希:我最難忘扮演戰士們的群眾演員。《破曉東方》今年3月在橫店開機,當時還是初春,煙雨蒙蒙,天氣很冷。大約800名群眾演員需要穿著單衣,在馬路上躺著,一躺就是一天,不能動,從早上6點一直拍到晚上11點。他們特別讓我感動,非常了不起。
上觀新聞:《破曉東方》有許多知名演員參與。拍攝時間緊、任務重,在演員調配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難題?
高希希:拍攝可謂幾經波折,但演員和劇組都在努力克服困難,特別是飾演榮毅仁的馮紹峰。在劇組拍攝快90天時,他才得以從上海轉到北京,再到橫店劇組,中間又經歷隔離,才開始正式拍攝榮毅仁的戲份。
拍攝過程中,好多演員都碰到類似的行程問題,比如飾演宋慶齡的于慧,也是很晚才能進組。
上觀新聞:拍攝《破曉東方》的演員們,克服種種困難來演一些戲份或多或少的角色,他們都是抱著怎樣的想法?
高希希:我從演員們身上感受到熾熱的情感。《破曉東方》策劃之初,SMG等出品方也向我提了一個請求,用上海籍演員,他們了解上海,對上海有不一樣的感情。馮紹峰是上海籍演員,讓他演上海求學、工作的榮毅仁很合適。這些上海演員也很有熱情參與,全身心投入拍攝。
上觀新聞:《破曉東方》拍攝地從原定的上海變為橫店,在置景方面是否遇到了挑戰?
高希希:因為橫店外景是1:6的縮小結構,只有上海原景的六分之一大,我們一開始擔心還原結構不夠真實,有點窄,有點擠。后來通過劇組舞美道具以及攝影團隊共同努力,在成片中看,對當年上海結構的還原還是非常好的,達到了1:1的感覺,我只要把演員“壓”進去就行了。
上觀新聞:《破曉東方》故事中真實和虛構的比例怎樣,如何處理歷史真實與藝術需要的戲劇沖突之間的關系?
高希希:真實歷史與虛構故事之間比例應該是 7∶3。因為有劉統老師《戰上海》原著為依據,劇組虛構的故事并不太多。我們總體創作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原則,大事件肯定是實的,虛構部分主要還是想把當時的各種問題說清楚,讓觀眾看明白,看得投入。
比如劉濤飾演的紀南音是一位經濟專家,或者叫她經濟參謀。這個人物實際上是虛構的,但背后也有史實作為依據。當時,周恩來總理派了許多經濟專家去協助完成上海方方面面的管理工作。電視劇有較多戲劇沖突放在劉濤飾演的人物身上。此外,還有一些虛構的小人物,比如弄堂里的裁縫等,通過他們來展現上海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這些小人物的設定也是基于史實基礎上加以延展而產生的。
還原“關關難過關關過”的歷史“大考”
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說,“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這些在上海解放中得到證實,也是電視劇《破曉東方》中重點表現的部分。
《破曉東方》依據歷史時間脈絡,展示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丹陽整訓、“瓷器店里打老鼠”的上海戰役,以及上海解放第一年共產黨人為恢復這座城市的生機和運轉所付出的種種努力。正如劇中陳毅的一句臺詞,“關關難過關關過”,《破曉東方》還原的這場“大考”,既有軍事戰,也有政治戰、金融戰,所涉及的歷史事件包括米棉煤“兩白一黑”之戰、銀元之戰、打擊盜匪、清除敵特、戰臺風、解除“大轟炸”危機等。
執導筒多年,高希希以新版《三國》《楚漢傳奇》《山河月明》等膾炙人口的歷史劇中宏大的戰爭場面為觀眾樂道。他卻說,把城市管理中的民生瑣事拍好看,遠比拍兩軍對壘、槍林彈雨的戰爭場景難得多。
上觀新聞:您拍過《大決戰》等很多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目,《破曉東方》在表現戰爭時如何開拓創新,呈現不一樣的感覺?
高希希:我覺得很難講開拓創新,但是我們努力想做到不一樣。《破曉東方》題材和我之前拍的《大決戰》不一樣,它展現的不僅是一個戰斗結構,同時還是一個管理結構。因為共產黨人第一次面對管理超大城市的考卷。《破曉東方》把重點放在對上海的重新管理上,角色們圍繞的主題是解決管理問題,而不是戰斗問題。
比如陳毅與鄧小平提出,上海的地下黨、民眾都熱切期盼我們大軍趕緊攻進去,但我們沒有大城市的管理經驗,所以他們與中央最后商定,解放軍臨時放緩戰斗節奏,在丹陽進行整訓,把入城后可能發生的問題告訴戰士,包括進入一個國際型的大城市將會面臨什么樣的局面。還有以陳毅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難,解決上海人民的生活問題,包括金融戰和棉糧戰的過程等,我還沒怎么看到國內影視作品去展現這些,這次我們把這幾塊作為重點去表現。
如何以人民利益為第一去解決上海民生的問題,是當時我黨主要考慮的問題。上海的問題如果沒有解決,全國的經濟將可能是一盤散沙。那時敵特破壞也很厲害,會有方方面面的謠言。據說毛人鳳派了大概五六萬特務在上海。我們解放軍如何不動聲色地把城市管理好,需要共產黨人的智慧和勇氣。
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我黨如何走出這第一步,是我們這次努力希望把它表現好、表現透,也表現細的一方面。
上觀新聞:在現實生活中,管理工作非常瑣屑,千頭萬緒都是事,容易陷入平淡,如何拍出觀眾喜歡看的情節?
高希希:《破曉東方》很多細節是以前戰爭中沒有遇到的。一個城市要復蘇,必須要恢復生產,還有普通民眾要吃飯、要生存、要工作,這些都是很大的問題,對當時的共產黨人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上海有500萬人口,一天要吃掉多少噸糧食?我軍在接管上海初期,需要克服的問題就包括糧食短缺。一個大城市如果垃圾沒有人管,可能會造成什么樣的問題?三天沒有人管垃圾,馬上將會是一個臭烘烘的城市,是沒法讓人待下去的城市。
在金融方面,國民黨政府幾乎把所有黃金都運到臺灣去了。當時整個上海就是癱瘓中的城市,如何有效地一步一步解決問題,一步步讓城市恢復生機,都帶來戲劇沖突。這中間還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災難,比如臺風等,都正好在那時發生了。
所以劇中其實是一個困難接著一個困難,每項管理工作都面對一些具體困難,在解決民生問題的過程中,還要解決對敵斗爭問題。敵特機構不斷地破壞勝利成果。陳毅本人也頻遇險境,遭遇好幾次暗殺,這些都有真實的史料記載。
上觀新聞:相比打上海,更加難的是怎樣來管理一個大型城市。《破曉東方》在拍攝中有設計一些特別的橋段,來體現這個主題嗎?
高希希:我們還是按照結構關系來還原上海當時的情況,管理上海,是共產黨人所面對的第一份大考卷。對當時的共產黨人來說,沒有管理大城市的經驗和能力,所以毛主席說,我們是到上海去趕考,當時如何進行銀元戰、棉糧戰、打擊投機等一系列運作活動,都是黨中央的策略配合上海的戰術。
陳毅、陳云等在這個結構里的篇幅不是占主導地位,因為絕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整個“破曉東方”或“戰上海”的過程,而是一個很有力量的共產黨的團隊,在思考怎么樣去構造、完成全國一盤棋。陳云甚至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放在上海,先開現場會,就是為了全國支援上海,將來上海也支援全國。
上觀新聞:全國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國,這樣的概念放到今天,是否有啟發價值?
高希希:全國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國,這是一個歷史事實。從解放初開始完成第一波城市管理結構以后,上海人民從來就沒有放棄過支援全國各地,包括經濟、工業建設等。
通過《破曉東方》,我們還希望強調一點,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這種偉大性——全國一盤棋,并不是某個地方經濟有的時候相對好一點,就可以各自為政。我們看到,上海在解放初遇到困難,全國如何去支援上海的,到抗美援朝時期,上海逐漸復蘇,它對全國其他地方的經濟支援,包括各種生產支援都是巨大的。我們可以通過歷史看到,一個偉大的城市如何在新中國的不同發展階段,不斷發展更新,取長補短。
演員有“神”更重要
《破曉東方》在CCTV-1晚間黃金檔,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咪咕視頻、BesTv百視通同步播出后,觀眾反響頗佳,不少人在彈幕上表示“好劇”“向革命前輩致敬”。這部填補黨史影視劇內容空白的作品,猶如生動的黨史課堂,向觀眾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不少觀眾表示,看了這部劇,才明白當年為何要“戰上海”。
對歷史人物的塑造,也有一些觀眾提出,張嘉益飾演的陳毅不夠形似,“走路東倒西歪”沒有想象中偉人的樣子。對此,高希希回應:“《破曉東方》有大家熟悉的特型演員,也在神形兼備基礎上對選角進行突破。帶給觀眾一部有新時代表達方式和藝術創新手法的重大革命題材作品,是我們創作的初衷。”
上觀新聞:《破曉東方》在演員選擇上,主要有哪些方面的考慮,如何看待觀眾對張嘉益“不像”陳毅的疑惑?
高希希:選角是我們與制片方一起協商選擇。從角色搭配和選擇上來說,我們首先考慮神形兼備,既考慮到歷史人物真實性,又考慮到他的表現力,首先神和形都要佳。如果在這兩者之間必須有一些取舍,在神形兼備的情況下,以神為主,形能靠上的,我們盡量靠,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還是以神為主,主要體現人物的精神和靈魂,最重要的是演員的表現力。
《破曉東方》大膽邁進一步,沒有用傳統意義上的特型演員,而用了一些我們認為表現力上更有力度的優秀演員來完成重要歷史人物。選擇飾演陳毅的演員時,我考慮到《破曉東方》體量大,更加需要表演者的力量。所以在權衡利弊以后,劇組決定用張嘉益,從演員表現力來說,他比一般的特型演員更加有力量。
為了讓觀眾看到一位既豪邁果敢又親切有溫度的市長,一開始我建議張嘉益全程使用四川方言表演。在人們記憶中,陳毅最突出的特質之一,便是操著家鄉話說“對頭”。張嘉益花了很長時間完成四川話版本拍攝,令人感佩。最終版本雖然變成普通話,但他的鉆研無疑給人物增加了魅力。
上觀新聞:《破曉東方》籌備時間長,拍攝時間卻很緊張,什么原因促使您接下這個項目?
高希希:在創作之初,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尚世影業有限公司和我一起討論劇本走向時,就有一個藍圖,那就是劉統教授2018年的紀實文學作品《戰上海》。因為《戰上海》,我們對上海當時各方面細節有了完整、詳盡、準確的了解。聽說劉統老師前不久去世了,我非常難過,他的作品為我們的創作提供了很大幫助。
在《戰上海》原作基礎上,我們進行針對性的影視結構改編。一開始編劇秦溱做了很多稿,龍平平又把劇作結構進行二次梳理,也就是把全劇三層結構重新進行定位。
第一是戰略層,主要是黨中央和決策層如何面對即將跨過長江,解決全國問題的局面。第二層是戰術層,就是以陳毅為代表的這些領導同志,如何在接到中央指示和政策后,去面對他們要執行的任務。但電視劇真正表現更加充分的是戰事層,即第三層關系,具體戰斗在上海的人們如何忘我工作、犧牲。
我們從三層架構往下鋪,解決全劇的架構關系,既有整個歷史階段的厚度,同時又建構了一個嶄新的上海誕生過程。共產黨人面對千瘡百孔的上海,如何把它變成今天的新上海、人民的上海的過程。
這部戲從創作到籌備實際上時間很長,但因為疫情影響,真正到拍攝,反而比較緊迫。整個創作一直得到SMG和東方衛視鼎力支持。對我來說,其實就是在拍攝前期的醞釀結構,與演員之間的碰撞時間稍微短了一些,但也得感謝各位主要演員,他們在很短的時間立刻適應和投入拍攝。
看到劉統老師《戰上海》的第一時間,我就有一種興奮感。我也查證過一些歷史資料,這個題材目前前無古人,后少來者。劉統老師在作品中努力解答的一個問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共產黨如何占領上海,同時又戰斗在上海。
從創作上來看,我們遵從歷史原則,即共產黨人如何在打江山和守江山的過程中,努力完成自己的第一課。我們希望把方方面面的人物細節,表現得更充分,讓觀眾能真實感受到共產黨人在第一次接管大城市,還是這么重要的大城市過程當中竭盡全力為民請命、為民做事。
上觀新聞:您拍重大歷史題材作品經驗豐富,《破曉東方》在您的創作中有什么特殊性?
高希希:現在回想起來,《破曉東方》僅來回修改磋商劇作的結構關系,就用了近兩個月。今天呈現的成果是所有人的努力,感謝大家一起共同完成《破曉東方》。我想,它對我的人生來說也是一個很華彩的段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