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數據顯示,目前一部手機平均使用壽命為2.2年,我國每年約產生4億部以上廢舊手機,但回收率只有5%左右。
手機如今是大眾生活必需品,隨著產品迭代加快,換新頻率越來越高,但替換下來的手機絕大部分被用戶留存閑置,很是浪費。事實上,廢舊手機中很多元器件金、銀等貴金屬成分含量豐富,如果回收利用得當,完全可以變廢為寶。反之,若處置不善,廢舊手機中鉛、鎘等重金屬一旦進入土壤和地下水,將直接危害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
近年來,隨著一系列法律法規出臺實施,廢舊手機回收利用有了政策指引,產業發展逐步規范。但僅僅5%的回收率也說明,當前相關產業仍面臨現實瓶頸,如綜合處理能力不足、回收流程長、成本高等等。可以說,現在制度規范是有了,但補貼激勵政策尚未跟上,企業積極性不高,回收價格自然難有競爭力。同時,對于廢舊手機尚未明確處置責任或制定回收率目標,難以對廠商形成有效約束。
擔心隱私泄露和信息安全,導致用戶參與意愿不強,是制約廢舊手機回收利用的另一痛點。目前,有些手機回收商并無專門技術資質,也無明確保護信息安全承諾,而智能手機又綁定了大量個人信息,在沒有針對性監管的環境下,消費者心里確實不踏實。加之有些回收商不是想著如何充分回收利用廢舊手機,而是尋求包裝翻新,再以假亂真混入市場,更進一步加劇著消費者的不信任感,阻礙了二手回收行業規模擴大和產業發展。
解決廢舊手機回收利用問題,需要形成合力綜合治理。從政策層面看,應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明確財政補貼扶持力度,激發企業回收利用積極性;從監督執法層面看,可鼓勵對廢舊手機回收商進行監督,建立獎懲制度,同時加大個人信息泄露違法成本,切實保護用戶隱私安全;從執行層面看,應進一步建設規范有序回收體系,提高回收便利程度。
綠色回收就在我們每個人身邊。廢舊手機回收利用還需要捋清流程,更標準、更規范、更安全,才能讓這件大家最熟悉的電子設備物善其用、物盡所值。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