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須攜帶證明材料,刷臉即可辦理“邊境通行證”——據8月23日央廣網報道,安徽省馬鞍山市以科技賦能政務服務優化升級,通過建設“無證明城市”,大大提升了企業、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證明你媽是你媽”“證明你是你”……這類奇葩證明曾讓民眾苦惱不已,更成為創業辦事的“不能承受之重”,頻頻遭公眾吐槽。近幾年,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取消一些奇葩證明,不少地方也試點推進“無證明城市”建設,減證便民舉措越來越多。
“無證明城市”中的“無證明”并不是“零證明”的意思,而是指各級行政機關和公共服務機構在辦理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事項時,通過直接取消、數據共享、告知承諾、部門核驗等方式,實現證明免提交,無須申請人再到相關單位開具證明。這也是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的具象化體現。
當前,一些單位和部門還停留在傳統思維模式上,繼續要求來辦事的企業及百姓開一些沒有必要的證明。這主要是因為部門間信息沒有共享,或者對政策的理解把握有所欠缺,為了免責或轉嫁自身責任而一再要求辦事人員出具奇葩證明。
在此背景下,諸如浙江、山東、安徽等多個省份已經在陸續擴大“無證明城市”建設試點,通過“不破法規破常規”的思維,以直接取消、告知承諾、數據查詢、部門核驗等方式,實現從“減證便民”向“無證惠民”的升級轉變。當然,理性來看,不同行業有不同特性,一律“無證明”顯然不現實,眼下各地推進建設“無證明城市”,更多是一種因地制宜的政務理念和服務的改革探索,值得期待。
從上述地方的實踐看,打造“無證明城市”需要在“讓群眾少跑腿,讓信息多跑路”的目標基礎上,梳理各項事務所需證明材料的必要性,按照“法無規定一律取消”和“法有規定無須提交”的原則,對一些“重復證明”“變相證明”“循環證明”予以取消。對于“法有規定”的證明事項,經司法審核后,形成證明事項免提交清單,向社會公布。對于法定證明事項,通過系統共享方式免于提交,讓數據“多跑路”、群眾“不跑腿”,證明材料開具由線下向線上轉變,從而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無證明城市”探索樣本。
打造“無證明城市”,相關部門必須改變思路,跟上不斷變化的新形勢。要簡化優化辦理流程,防止各地因取消證明的情況存在差異而為辦事民眾增加麻煩;大力推進各地各部門間信息共享,在源頭上減少開具證明的需求,進而實現從制度層面解決群眾辦事難、辦事慢、多頭跑、來回跑等問題。總之,從“減證便民”到“無證惠民”,“無證明城市”的探索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