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

他走了3年,“科學啟明星”依舊閃耀

2024-02-01 10:29:18 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張晴丹
大號 中號 小號

2010年冬日的一天,陽光灑向北京市海淀區一棟墻體泛黃脫落的老式板樓。16歲的李星煜同10余名中學生有些許緊張,因為他們要拜訪住在這里的一位著名科學家。

門一打開,慈祥和藹的王綬琯側身迎接他們進屋,所有學生擠在客廳僅有的一張小沙發上。那一個上午,行動緩慢但思維敏捷的王綬琯與每一位學生親切地聊著科研與學業。看著學生們求知若渴的模樣,87歲的王綬琯欣慰地笑了。

那是李星煜記憶中,最后一次去看望王綬琯先生。

2021年1月28日,我國射電天文學開創者、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綬琯與世長辭,享年98歲。3年過去了,這顆“科學啟明星”依舊閃耀,從他一手創辦的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在科學界嶄露頭角的“新星”。

王綬琯  受訪者供圖

打破科學家與中學生之間的墻

1998年,75歲的王綬琯忙得腳不沾地,接電話、開會、看材料、改稿子……“我記得那時候每逢周末,家里總會來很多人,有老師也有中學生。”彼時,工作繁忙的王熒還不知道父親在忙什么。

實際上,王綬琯在干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大事。他提筆致函幾十位院士專家,希望一同呼吁開展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活動,這很快便得到了包括錢學森在內的60位科學家的支持。他們聯名發出《關于開展首都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活動的倡議》。

1999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成立。該俱樂部作為中學生和科學之間的一座“以科會友”的橋梁,發動并組織對科學有興趣的優秀高中生利用課余和假期時間走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體驗科研實踐訓練,并參加科學名家講座、與科學家面對面等活動。

“人的一生會走很長的路,一路上常常需要有人拉一把。我年輕時的路走得很艱難,因遇到了幾雙‘大手’才有幸走進科學的世界。”幾十年過去了,成為“大手”的王綬琯有了“拉小手”的愿望,希望給那些有志于科學研究的孩子創造機遇。

25年前,信息相對閉塞,科研資源也比較稀缺,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的成立,為我國青少年科學教育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懷揣對科學的憧憬,李星煜讀高一時就開始參加科學名家講座。“每場講座的內容就像開盲盒,物理、天文、生物、航天、植物……非常有趣。”

其中一場講座給李星煜留下深刻印象。那場講座的授課老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匡廷云,“75歲的她舉手投足間都很優雅,措辭非常有力量。她的學術造詣令我十分崇拜”。

有這樣一位女性榜樣,李星煜心中立志投身科研的底氣更足了。2011年,她以優異成績被保送清華大學,2014年通過學校參加美國喬治城大學交換生項目,為扎根科研打下基礎。

“我在喬治城大學的實驗室工作一段時間后,想出去闖一闖,就給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一位心理學教授發申請郵件。我向她介紹了自己的求學經歷,并表示每周可以工作40個小時,以表決心。”李星煜向《中國科學報》回憶,收到對方邀請后,她提上行李、坐上大巴就搬到了費城,租了一間僅有一張床墊的小臥室住了兩個月。

從以前容易緊張、不敢展現自己到現在從容表達、自信滿滿,李星煜認為,這是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帶給她的蛻變。

“科技俱樂部打破了我與科學家之間的那道墻,給普通家庭的孩子提供了機會,讓我們在一次次鍛煉中敢于與科學家對話,也有了為自己爭取機會的勇氣。”李星煜說。

“不是花瓶,要辦實事兒”

年輕時的王綬琯,對星空很是著迷。他可以從晚8點到凌晨4點一直在天文臺操作望遠鏡,日復一日晝夜顛倒也不覺得艱苦。

經過70余年的堅守與耕耘,王綬琯為我國天文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他開創了中國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領導研制出中國首臺射電天文望遠鏡等重要觀測設備,并提出實現超大規模光譜巡天的科學思想。他在20世紀90年代與蘇定強等科學家共創的國家“九五”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已成為我國光學天文重要的創新平臺。

“北京時間”與王綬琯也有關。20世紀50年代,他和上海徐家匯觀象臺的同事合作,將中國的授時精度提到了百分之一秒。

王綬琯對科研的那份細致與嚴謹,也延續到了建設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上。每一個活動方案,他都親自參與。

王綬琯親手設計的中學生科學素質教育活動有兩項:一是在高中階段開展的“科研實踐”活動,1999年至今已有31所學校的3300余名學生參加;二是針對初中群體的“校園科普”活動,先后在北京市8所中學共約20個初中班進行“實驗”,時間長達五六年。

王綬琯非常重視在“校園科普”活動期間中學科技教師提交的科普文稿,為了避免文中出現科學錯誤,每一篇文章他都仔細修改。這些“校園科普”活動中珍貴的“實驗”成果匯集在由王綬琯主編的《教學生做科普》一書中。該書成為青少年科學教育中的經典著作。

“科技俱樂部創辦之初,他就對我說‘科技俱樂部不是花瓶,不能做做樣子,要辦實事兒’。”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秘書長周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1999至2024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活動委員會聘請了873位科研導師,舉辦科學名家講座系列活動192場,其中院士作報告127場。 

李星煜(左三)和同學們到家中拜訪王綬琯。

“再難也要做下去”

2017年底,王綬琯住進了醫院。在生命的最后時光,他經常囑咐女兒:“科技俱樂部要精耕細作地干好。”王熒知道,這是除了天文科研和國際科學進展外,父親最牽掛的事。

如今,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的基地學校從最初的4所增至31所。“我們很想幫助更多孩子,將輻射的高中拓展到懷柔、平谷、昌平乃至京外更遠的地區,但很多時候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中經費就是很大的問題。”王熒說。

參與科技俱樂部活動的科學家都是志愿者,“這種對孩子無私的大愛、對培養人才的默默奉獻,就是科學家精神最好的體現。”周琳說。

令人欣慰的是,科學薪火相傳,一批30多歲的往屆學生會員已成長為國際科學前沿研究項目領軍人物。他們中的許多人又重新回到科技俱樂部,做起了志愿者和導師,把王綬琯的科學教育思想傳承下去。

1993年,紫金山天文臺將3171號小行星命名為“王綬琯星”,以表彰王綬琯為中國射電天文學事業的開拓性貢獻。而年輕后輩們則親切地尊稱他為“科學啟明星”。

在科學浩瀚的星辰大海上,那顆為孩子們引路的星星仍將繼續閃耀!

責任編輯:高瑋怡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成人免费观看网站| 麻豆tv入口在线看| ass美女下部精品图片| 麻豆女神吴梦梦| 日韩精品电影一区|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桶视频| 性做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小草| 免费看美女部位隐私直播| 久久精品国产网红主播|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美女吸乳羞羞漫画| 男女边摸边揉边做视频| 日本特黄特色aaa大片免费 |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完整版| 午夜一级黄色片|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18禁无遮拦无码国产在线播放 | 色大18成网站www在线观看| 果冻传媒视频在线观看| 多人伦交性欧美在线观看|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香蕉视频在线网址| 波多野结衣一区在线| 少妇无码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视频| d动漫精品专区久久| 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妇女被猛烈进入在线播放| 午夜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6国产精品| 钻胯羞辱的视频vk|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2019中文字幕 | 啊灬啊灬用力灬别停岳视频| 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麻豆发布| 成人窝窝午夜看片| 欧美亚洲综合网| 国产精品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专区| 99精品偷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