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南省方城縣博望鎮汪莊村的黃金梨園里,“農業經理人”毛保旭正在講解新技術,當地種梨大戶圍在周圍,生怕看不清問不明而錯失了學習的好時機。
“梨果病斑、脫落是黃金梨減產的主要原因,每當看到即將長成的黃金梨生病、落果,我心疼極了。”毛保旭說,“我通過觀察,凡是梨園雜草較多的地方,就很少出現梨果病斑、脫落,這是因為雜草起到了減少太陽直射地面的效果。但是,梨園里也不能任由雜草生長而不管。咋辦?我采用秸稈覆蓋、中后期不鋤草等多種試驗,最終選擇簡便的中后期‘去頭留草法’,既可有效防止梨果病斑、脫落,又管控了雜草與果樹爭水、爭肥的問題。”
“現在的農民越來越相信科技增收,1畝黃金梨收入2萬多元還爭著學習新技術,返鄉大學生成了種梨能手。”方城縣博望鎮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毛保旭是返鄉大學生深耕梨產業的代表,他一邊種梨,一邊深造,先后參加了清華大學、中央農業廣播學校的函授培訓,獲得“農業經理人”“高素質農民”“頭雁計劃優秀人才”等頭銜。
近年來,毛保旭在黃金梨種植和管理的過程中,探索出梨園搭架、梨樹修剪、防落果等新技術,并通過微信群向梨農傳授。2023年,毛保旭領辦帝鄉梨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效解決黃金梨產前、產中、產后的問題,成為當地梨農的“共富工坊”。
在方城縣博望鎮,扎根農村深耕特色產業的高素質新型農民不在少數。東風村大學生鄭海鷗與丈夫高傲明一起返鄉,承包500畝土地種植黃金梨,研發黃金梨膏、梨糖、梨飲料等深加工技術,建成現代化生產線。王崗村的何永健、張艷毅然辭去大學講師的工作,返鄉種植黃金梨,以專業合作社為依托,建立梨產業共富聯合體。郭老莊村返鄉大學生陳海洋看到雨天摘運黃金梨不方便,發明了田間“小火車”,省工省時又省力……
目前,方城縣博望鎮返鄉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大中專畢業生300余人,為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蓄足了后勁,形成人才回歸創業、創業帶動產業、產業集聚人才、人才推動發展的良性格局。
經過精心培育,方城縣博望鎮黃金梨種植面積達2.3萬畝,涉及32個行政村,年產黃金梨2億多公斤,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第十批“農村特色產品”。前荒村3400畝耕地種植黃金梨3200畝,實現了人均1畝黃金梨園、每年收入2萬元的目標,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為加快梨產業發展,國家梨產業協會在方城縣博望鎮建立試驗示范基地,鎮政府又引進資金項目,新建大型冷鏈保鮮庫3座,建成黃金梨膏和梨飲料系列化生產線4條,紙袋廠、網套廠、紙箱廠的擴建、擴容有效延長了產業鏈條。
“博望鎮黃金梨產業上有國家支持,下有返鄉大學生、土專家、田秀才的協力攻關,定會實現高質、高產、高效發展,農民致富的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方城縣博望鎮副鎮長鄧富國說。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崔志堅 通訊員張棟察 李善喜)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