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返鄉的時候,環境十分惡劣,牧民的收入也不好。近幾年,通過種植花棒和梭梭,不僅環境變好了,我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了。”徐世軍如是說。
對于出生在我國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腹地的徐世軍來說,哪怕因車禍失去一條腿,他也要拄著雙拐,在妻子的攙扶下,手植新綠,栽種希望。
(資料圖)圖為徐世軍。受訪者供圖
離家十年 難掩思鄉之情
徐世軍的家鄉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左旗烏尼格圖嘎查(嘎查相當于村),這里地處騰格里沙漠腹地,距離阿左旗政府所在地有200多公里。
“我出生時,這里連續下了一個月的雨,阿爸便在房前屋后種上樹。夏天夜里,我們全家待在樹下乘涼。”徐世軍回憶,當時村里也曾被樹影環繞,他小時候在草場放羊,累了就騎在駱駝上。
20世紀80年代,當地草場和牲畜由村集體所有轉歸為個人承包,家家戶戶搞起了畜牧業,徐世軍家里承包了兩萬多畝草場,養羊、駱駝等。
“那時候村里沒人知道什么是草場承載上限,只知道牲口越多,越能致富。很快,草場面積就跟不上牲畜數量增加的腳步了。”徐世軍說。
之后,草場退化,雨水也越來越少,村里的牧民陸陸續續賣掉牲畜,出外謀生。
2005年,30歲出頭的徐世軍也被家門口的滿眼黃沙所迫,不得已離開家鄉,外出闖蕩。
“我開過貨車,組過車隊,后來又做戈壁奇石的買賣。”徐世軍說,盡管生活越來越好,但閑下來的時候,他總是不自覺回想起家鄉的往事。
(資料圖)圖為徐世軍和妻子阿拉騰花。受訪者供圖
手植新綠 返鄉栽種希望
2016年,徐世軍回到了闊別十年的家鄉,眼前的一切卻都變了。“窗前屋后的草木已經枯死,整個村莊陷入蒼涼,風一吹過,就卷起一片飛沙走石。”徐世軍跟妻子阿拉騰花說,“這次回來咱不走了,留在這里種樹。”
“剛開始是為了改善房前屋后的植被,壓住風沙,種了一段時間,小樹慢慢長大了,防沙固沙的效果特別好,就喜歡上了種樹,開始大片地種。”徐世軍說。
徐世軍拿出了積蓄,花費20多萬實驗不同樹種,并嘗試給樹苗加上保護裝置,讓荒涼的老屋門口一點點出現了綠色。
“我開貨車時,曾路過一片茂密的胡楊林,胡楊佇立在沙漠之中,身姿昂揚。于是我買來5000棵胡楊苗種在草場上,經過精心照料,胡楊的長勢非常好,成活率高達90%以上。”徐世軍說。
(資料圖)圖為徐世軍和妻子阿拉騰花。受訪者供圖
突遭意外 夫妻演繹浪漫
當徐世軍認為一切越來越好的時候,一場意外的車禍,讓他失去了左腿。除了身體的疼痛,讓徐世軍揪心當時正是騰格里天氣最炎熱的8月,是胡楊樹最需要澆水的時候。
截肢手術后不到一個月,徐世軍便讓妻子帶著他趕回草場。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看到成片枯死的胡楊,徐世軍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沒有想過放棄,也絕對不能放棄,我必須要種出一片森林來。”徐世軍說。
“連走路都要拄拐的人,還談什么種樹。”失去左腿后,徐世軍的生活不再像以前便利,身邊人都勸他別再折騰了,但對他來說,種樹已不僅為了讓家園綠樹成蔭。“種樹也是想證明我還沒被生活打趴下,即使只有一條腿,也要像樹一樣站著。”
然而,種樹巨大的花費,讓徐世軍的家底很快被掏空了。201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開始種植花棒。
(資料圖)圖為徐世軍和妻子阿拉騰花種下的花棒。受訪者供圖
花棒是一種半灌木植物,抗寒、抗旱、抗風沙,常被用作固沙的優良樹種,幼嫩枝葉被駱駝所鐘愛,結出的花朵是蜜源,種子還能研磨成優良的精飼料和油料,渾身都是寶。
“更重要的是,花棒被稱為愛情樹、堅強樹,很多網友在手機中與愛人合種花棒。”徐世軍覺得花棒的寓意,跟他的經歷非常契合,就和妻子商量種花棒,不僅是幫網友種下愛情樹,也是為自己種下一片愛情樹。
剛剛種下的花棒非常脆弱,為把愛情樹呵護好,種下樹苗后需盡早建好鐵絲網圍欄,避免闖入牲畜的啃食。
拉網、插木頭……如此循環往復,徐世軍單腿開著車,用半個月的時間,把40多公里的防護網全部拉了起來。
(資料圖)圖為徐世軍和妻子阿拉騰花。受訪者供圖
徐世軍說,回想這些年,他的種樹生涯并不孤單,妻子是他前進的最大動力。“沙漠種樹這件事,雖然辛苦,但每次看到家鄉新添的綠蔭,心里都是甜的。”
如今,徐世軍經常與妻子一起在花棒叢間穿行,花棒的灌木冠幅達到2米到3米,花季到來,曾經的滿眼黃沙都變成了一片花海。
“一棵棵愛情樹,不僅僅守衛著茫茫大漠,也見證了我們夫妻堅貞不渝的愛情。”徐世軍說。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