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江蘇的兩個家庭迎來了兩位特殊的家人。他們來自內蒙古,共同的名字是“國家的孩子”。65年前,年幼的他們被送往內蒙古。如今,國家的力量助他們尋回失散多年的親情。這不僅是兩個家庭的故事,而是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記憶。
跨越65年
“國家的孩子”找到了親人
2023年12月21日上午11點,錫林郭勒盟公安局刑偵大隊的民警們終于收到來自江蘇宜興的血樣,這份特殊的血樣承載著一位65年離家老人回家的答案。
今年67歲的李永老人沒有想到,在他的暮年還能有機會見到親生母親。從消息傳來的那一刻起,他就渴望著與母親的相聚。
在烏海市,李世英老人同樣心急如焚,正精心準備著與久別的親人重逢的禮物,每一件都飽含著深情與期待。
“國家的孩子”李世英:我很激動,布仁警官給我打電話說有個哥哥,還有兩個弟弟,他們說要想見面,我說那就見,我們就開始張羅了。
李世英妻子:他找到家人激動得流淚,我為他高興,至少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在哪個地方出生。
難舍親情血脈
渴望與親人團聚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經歷了一段嚴重的自然災害時期。上海、江蘇等地的福利院里聚集了大量的孩子。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為了解決這些孩子的生存問題,國家決定,把他們送到當時食物相對充足的內蒙古,所以這些孩子被稱為“國家的孩子”。
歲月如歌,時空流轉,多年來,這些“國家的孩子”心中始終有個疑問:那就是家的方向在哪里?他們的親人究竟在哪里?
“接一個,壯一個,活一個”,這是內蒙古當時做出的莊嚴承諾,就這樣3000多個孩子在草原上有了新家,有了額吉和阿爸。
蘇尼特右旗“國家的孩子” 保育員 仁青:來的時候孩子們小小的,孩子們狀態挺好,身體弱一些的,有專門的醫生照顧,差不多一周,都分走了。
“國家的孩子”新圖亞:我們牧區人們的想法,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特別簡單。愛也是這樣的,也不說他是別人的孩子,這就是我的孩子。
時光荏苒,六十余載轉瞬即逝。曾經福利院里牙牙學語的孩子們,如今已是滿頭銀發,他們中的許多人,已在內蒙古扎根生活,成家立業。隨著歲月流逝,李永和李世英老人,以及其他許多被譽為“國家孩子”的老人心中,都懷揣著一個共同的愿望——與失散多年的親人團聚。
“國家的孩子”韓立軍:其實我們的心里只是想找自己的根在哪里,挨著兩年走了三個親人,后來就感覺特別孤單。
時隔已是六十余載,而可供追尋的線索又寥寥無幾,這樣的尋親之旅,無異于大海撈針。
“國家的孩子”李世英:沒有條件,不知去哪找,只能是聯系上海的人事處或公安局,我那時候也想過這個事,怎么找呢?寫信是不可能的,這么遠給誰寫信呢?連往哪投信都不知道。
“國家的孩子”韓立軍:那時找到親人,就是長相,因為我們有一個尋親的卡,通過那張卡片,寫上自己的特征等。
2007年,韓立軍在當地的《錫林晚報》上刊登了一則《當年的伙伴你在哪里?》的尋人啟事,呼吁那些有著相似經歷的人士,與她一起踏上這段尋親之旅。
在尋親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滿懷期待,但現實卻是殘酷的,這種主要通過長相的線索找到親人的機會微乎其微。
“國家的孩子”韓立軍:后來做了血樣但不是,一下子說我又不是,誰能接受得了,那還不如索性沒找著。
尋親之路困難重重,李永和李世英老人究竟是如何找到親人的?60多年沒有見過的親人是否依然記得自己曾經的模樣?我們將繼續講述兩位老人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團圓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