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百年潮》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穿越蘑菇云的女飛行員張連芳》的文章,講述了一位女飛行員在原子彈爆炸時駕駛飛機追逐蘑菇云的故事,這段塵封的秘密一經發布,便引發了極大的關注和反響。如今,《吾家吾國》主持人王寧與故事的主人公——新中國第二批女飛行員張連芳,相約在武漢,傾聽她講述自己與蘑菇云的不解之緣。
張連芳今年88歲,1959年從航校畢業后,成為了空軍13師的一名飛行領航員,為駕駛員提供準確的方向,被稱作是駕駛員的“指南針”。她叱咤藍天28載,在近4000小時的飛行生涯中,執行過數百次重大任務,她28歲那年接到的任務是她終生難忘的。
張連芳:那時候跟我談話就是說,有一項絕密任務,選來選去把我選上了。因為有生命危險,而且還得立生死狀。
“姐 你的廁所又刮跑了”
那是1964年,張連芳的飛機順利地抵達了目的地——馬蘭基地。到達基地后,她才知道,這次的神秘任務是要為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提供空中保障服務和空中取樣任務。大西北地理環境惡劣,交通極為不便,只能靠飛機進行運輸作業。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大風天氣是家常便飯,全年中最大風力能超13級,天空中連一只敢飛翔的鳥都看不見。張連芳和她的戰友們駕駛著飛機,承擔著大量的運輸工作,十個月的時間,沒有出現一次飛行事故。
和出色地完成工作相比,張連芳還要克服很多生活上的困難,而這些困難,是她從來沒有遇到過的。
王寧:都是男同志,怎么住呢?
張連芳:都是帳篷,中間搭個被子,他們在那邊,我在這邊。一個28歲的大姑娘在那,臉不洗、澡不洗,你說艱苦不艱苦的。
王寧:五六十年代,有人描述西北的環境,上個廁所都沒地,你們也是這樣嗎?
張連芳:我記得就是那些機械員找一些破席子,還有破雨布什么的,給我搭一個廁所。一來大風,(他們就說)姐,你的廁所又刮跑了。
“我又反過回來 又穿一次”
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原子彈爆炸后形成的火球,在空中變成一個巨大的蘑菇云煙柱,看上去很漂亮,卻隱藏著巨大的輻射力和殺傷力。而張連芳和戰友們接到的任務是,駕駛飛機盡可能地接近蘑菇云,完成空中取樣的工作。
為了獲得分析爆炸效果的第一手資料,空中取樣是原子彈爆炸實驗中必須完成的一項工作。在國外,這些工作都是由無人機完成的,可在當時那個年代,我們還沒有無人機,只能采用空中人工取樣。為了能夠順利地完成這次取樣任務,張連芳他們駕駛的飛機進行了專門的改裝。
張連芳:從蘑菇云邊上蹭一下就穿過去,大概幾秒鐘就過去了,樣就采到了。我怕收集得不準,穿過去以后,我又反過回來,又穿一次,這么才放心。
王寧:您看您說得輕松,跟遛馬路似的,我這沒穿完,再回來穿一次,那可是蘑菇云。
張連芳:我怕完不成任務,所以再來一次保險。要保證任務完成的好,我張連芳干啥都要十全十美,不能半途而廢。
記者:那已經是向死而生了。
“我這人就這樣傻兮兮的”
新中國第一次原子彈爆炸試驗的空中取樣任務順利完成,但張連芳和她的戰友們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檢測結果顯示,張連芳受污染最重,沒幾天,她的頭發就全部掉光了,但她并沒有當回事。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是“地爆”方式,并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核威懾、核反擊能力,因此,實現“空爆”被提上了中國核試驗的議事日程。當空軍接到了空投原子彈的試驗任務時,張連芳奉命再次來到了大西北。1965年5月14日,中國首次飛機空投原子彈試驗正式開始!當戈壁灘再次升起了蘑菇云,張連芳和戰友們又一次起飛,沖向蘑菇云。
王寧:您這是因為放射性的元素掉的頭發您都不怕。
張連芳:想到是我們國家有原子彈了,我都沒想我自己快要死了,我那時候就這樣,很少想到自己。
王寧:第二次為啥去?
張連芳:只要有西北的任務,準有我張連芳。我還高興呢,我感到人家看中我了。
王寧:那這可是有生命危險,為啥咱高興。
張連芳:我這人就這樣傻兮兮的,所以我那些戰友叫我傻連芳,傻得可愛。
核爆試驗之后,張連芳回到了部隊,繼續默默從事她飛機領航員的工作,直到1990年退休,近半個世紀以后,她參與兩次繞飛蘑菇云取樣的事跡才被大家所知道。往事談笑間,從張連芳的“傻”能看到她高于生命的忠誠,看到她融入血脈的信仰,她飛向蘑菇云的壯舉,人民不會忘記!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