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刻
張華濱,山西焦煤汾西礦業集團洗煤廠鉗工高級技師。在4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張華濱刻苦鉆研技術,不為名利,默默奉獻,傾注畢生之力投入鉗工事業,經他手中制作的工件達10萬多件,全部為優質產品,沒有一件廢品;先后研制出工具模具達100多件套,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他曾于2006年山西省第二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中一舉摘得鉗工狀元,2009年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鉗工決賽中獲得總成績第二名、實際操作第一名,并作為山西鉗工隊隊長,帶領隊友奪得全國鉗工團體第一名的佳績。
2012年,張華濱退休后依然活躍在車間廠房,時時為后輩們提供指導和意見,以其赤誠而執著的工匠精神感染著一代代汾西礦業集團洗煤廠的鉗工技師,成就了山西省產業工人的“大國工匠”傳奇。
2023年12月6日,山西焦煤汾西礦業集團洗煤廠選煤服務中心維修部,“90后”青年鉗工顧文茂剛剛結束巡檢。當聽說記者此行是為了采訪張華濱時,他開心地笑了,為我講述了初識這個“神話人物”的故事。
顧文茂進廠時,張華濱已經退休,但張華濱這個名字依然常常掛在師傅們的嘴邊,他的那些“傳奇”經歷為大家津津樂道。
“你說要幾絲(米),張師傅一銼刀下去準準的就是幾絲(米),一點不帶差的!”
“那怎么可能?師傅,你在騙我吧?”
“騙你干啥!還有啊,不管啥機器部件,只要你拿出來,張師傅馬上能給你手工做個一模一樣的出來,也是一點不帶差的。”
“簡直太神了!可惜人家都退休了,我怕是不容易見到他吧?”
張華濱正在檢修設備
這是顧文茂剛進廠時和廠里的老師傅的對話。“說實話,我當時還真是不太信。沒過兩天,張師傅就來廠里了,我才知道,其實張師傅雖然退休了,但他從來沒有徹底離開工作崗位。他時常回來,手把手教我們這些年輕人。那時我才知道,我的師傅沒有騙我,張師傅真的就是如同‘神話’般的存在。”顧文茂對記者說。
腳踏實地———張華濱的“人生第一課”
記者正和顧文茂說話時,看到一位魁梧的老者走來。近1.90米的身高,精神矍鑠,腰桿筆直,走起路來龍行虎步。
“李記者,我們的‘神話人物’來了。”顧文茂興奮地說。
來人正是張華濱。與記者見面問明來意后,張師傅熱情地邀請記者去家里做客。在張華濱的家中,記者了解到很多張華濱平凡而傳奇的人生故事。
張華濱1952年出生在一個稱得上高干的家庭,其父親是1938年參軍的八路軍老戰士、老黨員,曾經為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立下不朽的功勛。
在張華濱的印象中,父親是一身正氣的老革命家。從張華濱記事起,因為父親當領導,總有親戚朋友來家中找他父親,想走后門辦些事情,但父親從沒有答應過。張華濱的一眾兄弟姐妹長大后,父親也沒有用手中的權力為他們開過“后門”。
“父親對我們說的最多的話是‘要努力學習,不斷進步;要靠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我們兄弟姐妹從上學到工作,一路走來,都是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如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讓我們心里很踏實,也很有獲得感和成就感。”張華濱回憶說。
一身正氣、勤勞質樸的品質,影響著張華濱之后幾十年的人生道路。這是父親給張華濱上的“人生第一課”。
精益求精——張華濱的“人生第二課”
1969年,張華濱初中畢業后通過招工進入原汾西礦務局機修廠。張華濱成為機修廠大名鼎鼎的鉗工——陸生發的徒弟,負責通用機床的修理維護。
陸生發是名“大修鉗工”,平時機床上出點小毛病,是不參與維修的,有了大問題才會出手。來機修廠上班前,張華濱對煤炭行業的認知依然是傳統的“傻大黑粗”,覺得在煤炭行業做鉗工不需要太精巧的技術。跟隨陸生發后,張華濱的固有觀念被徹底打破了。“只要是經陸師傅修理過的通用機床,修復后和出廠時一模一樣。對于每一個配件的加工與安裝,陸師傅有著不可思議的嚴苛,眼里揉不進半粒沙子。”張華濱回憶說。
張華濱心中始終牢記父親的教導,勤勞而嚴謹地對待每一項工作,并在陸生發的言傳身教下迅速成長起來。張華濱第一次獨立完成通用機床的大修工作后,17項檢測指標全部合格,成為繼陸生發之后又一名年輕的“技術大拿”。
“剛開始的時候,我維修的機床陸師傅要逐一排查。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陸師傅會監督我立刻糾正。后來,陸師傅不再檢查我修理過的機床了,因為已經成了‘免檢產品’。”張華濱自豪地說。
張華濱在機修廠工作了13年,談起這13年來最大的收獲,張華濱告訴記者:“我覺得最大的收獲可以用4個字概括———‘精益求精’。這也是我一輩子貫徹的職業信念。”
從不足80%到98%以上
1982年,由于工作需要,張華濱從機修廠調到了洗煤廠機修車間,負責全車間50余臺機床和設備的安裝調試、中小修理以及其他項目的鉗工工作。誰知,剛來到洗煤廠,張華濱就面臨著一大堆難題。當時,車間大部分機床因年久失修,處于帶病運行狀態,嚴重影響生產任務的順利完成。最讓張華濱痛心的是,車間里一臺使用不到10年的進口車床,因為鉗工檢修時操作不當,最后導致報廢。在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的驅使下,張華濱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當時的設備狀況,扭轉車間生產的被動局面。
然而,徹底維修50余臺機床豈是容易之事。此前,張華濱修理的都是通用機床,這50余臺機床品種不同、型號不同,維修每一臺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為了讓所有的機床煥發生機,張華濱一頭扎進工作,簡直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白天拆卸、研究,晚上查資料、畫圖紙。他自學了《機械制圖》《機械基礎》《機床維修技術手冊》《機修鉗工技師手冊》等100多冊技術書,畫的圖紙高高摞起,像座小山。張華濱經常一忙就是一整晚,愛人常常在早上睡醒時看到他依然在臺燈下忙碌的背影。天已經亮了,張華濱尚且不知道。
維修機床的第二個難題是零部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物資緊缺,不像現在,不管缺少啥部件,一個電話打給廠家,廠家會馬上把所需零部件送來,還負責裝配好。那時候,很多零部件都需要鉗工自己去加工制作。“你說要幾絲(米),張師傅一銼刀下去,準準的就是幾絲(米)”。這一在洗煤廠后輩鉗工中津津樂道的傳奇技術,就是張華濱在那個時候練出來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機修車間所有機床在張華濱的維修養護下,全部煥發了生機,設備完好率由不足80%提高到98%以上,企業節約設備更新資金800萬余元,創造產值8000萬余元,為洗煤廠的優質高效生產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老將出馬,全國大賽顯神威
張華濱扎根鉗工一線40多年,收獲了無數的成績與褒獎。他總結出“看運行情況,聽機床聲音,摸機床溫度,查運行數據”的“四步”故障判斷法,可以準確判斷設備故障,提前作好技術準備,以最快的速度搶修處理。
在加工件的批量生產和制作中,張華濱對一些批量產品的加工工藝和操作進行了改進和創新。多年來,張華濱先后研制出工具模具100多件套。使用這些工具模具和改進后的操作工藝,使工件的質量得到了保證并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
2003年,張華濱已經51歲。這一年,山西省首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隆重舉辦。汾西集團共選拔5名鉗工參賽,張華濱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各企業間缺乏技術交流,技工之間誰也不知道誰的技術實力處于什么樣的水平。比賽結束后,張華濱預測自己的成績應該處于中間位次。當車間主任打電話告訴張華濱進入了“三甲”,讓他去省總工會領獎的時候,張華濱以為車間主任在和自己開玩笑。“我來到太原,找到省總工會經濟技術部,人家告訴我是第四名的時候,當時我傻眼了,離前三名竟然只有一步之遙。我們煤炭行業的鉗工素來不以技術精細著稱。竟然能拿到這樣的成績,我想這對于整個煤炭行業的鉗工來說,都是莫大的鼓勵。”
2003年以來,張華濱多次參加各種級別的技能大賽,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他先后獲得汾西礦業集團兩屆“鉗工狀元”榮譽、山西焦煤集團兩屆“鉗工狀元”榮譽;2006年成為山西省“鉗工狀元”。
2009年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期間,張華濱和年輕人一起參加集訓,每天16個小時連軸轉,背完理論題,接著動手實操。兩個多月的時間他一路堅持了下來,沒有喊過一聲累,沒有缺過一堂課。最終,張華濱作為山西鉗工隊的隊長,帶領隊友一舉奪得全國鉗工團體第一名的好成績,張華濱個人也榮獲鉗工決賽第二名,實際操作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在全國舞臺上展現了山西“大國工匠”的風采。
拒“官”棄“財”只作“匠人”
張華濱先后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感動中國的百名礦工”、中共山西省委聯系的“高級專家”、享受省政府津貼的“高級技師”、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山西省煤炭行業“特級勞動模范”、汾礦集團“特級勞動模范”、山西省“十佳金牌工人”、第三屆“感動晉中的十大道德模范”、第四屆“山西省道德模范”等一系列榮譽。“升官發財”的機會也多次擺在張華濱的面前。
洗煤廠分管機電的副廠長張靈珠幾次找張華濱談話,希望他能離開生產一線,進入管理崗位,均被張華濱拒絕。張靈珠不甘心,最后連夜找到張華濱家中,苦口婆心勸了他三個多小時。最后,張華濱被逼急了,告訴張靈珠說:“我知道,廠領導看中的是我的責任心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想把我調出來另有工作安排。但是我實在不愿意離開我的鉗工崗位啊。我這個維護機床的崗位是個獨行,在當下還沒有人能夠代替我把這個工作做好,我把這50多臺機床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一樣去精心維護和伺候,我在的時候它們都能正常工作,保證不哭不鬧,但如果我離開以后,它們會逐漸不能正常工作,當哭聲一片的時候,我在別的崗位也會心里難過,影響了生產和工作,我也會良心不安呀!”
張華濱說的這段話,讓張靈珠至今記憶猶新:“我當時真的很感動。我在張師傅身上看到了一顆金子般閃光的心,一顆‘大國工匠’之心。”
張華濱不愿“當官”,也不愛財。2003年10月,在長春舉行的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鉗工決賽中,包括張華濱在內的山西鉗工隊四名隊員中,有三名隊員的成績進入了前八名。當時就有三家私企開出12萬元的年薪,欲邀請他們三人跳槽。張華濱作為隊長年齡最大,其他幾名隊員異口同聲表示:“張師傅,你是隊長,我們聽你的。”
張華濱經過慎重的思考后對他們說:“咱們做事要先做人,做人不能沒有良心。咱們能有今天的成績,靠的是咱們的企業多年來的培養,企業就是咱們的再生父母,咱們不能見利忘義。如果我走出這一步,我會一輩子良心不安。現在正是企業需要我們的時候,我要用自己的技術來回報企業。”
兩名隊友被張華濱的話感動了,跟隨張華濱一起婉拒了私企代表的高薪邀請。
桃李天下,丹桂飄香
2004年,洗煤廠啟動了“名師帶徒”計劃,成立了鉗工培訓班,從全廠各車間選拔出的15名青年鉗工成了張華濱的徒弟。
丁峰就是當年張華濱所帶的15名徒弟之一。丁峰至今仍能清晰地回憶起鉗工培訓班開班第一堂課上,張華濱給15名徒弟布置的兩道作業題——第一道:你對愛崗敬業是怎樣理解的;第二道:要問企業給了我什么、先問我為企業做了什么。“張師傅一直秉承做事先做人的原則,我們15人跟在張師傅身邊,不但學到了一身過硬的技術,更傳承了張師傅的‘工匠精神’。”
從2006年至2010年,張華濱的4名徒弟先后參加了汾西礦業集團的五屆職工技能大賽,奪得了四次第一名、五次第二名、兩次第三名的佳績,還在山西焦煤集團職工技能大賽上獲得了第二名和第四名的好成績。張華濱的4名徒弟成功晉升為技師,11名徒弟晉升為高級工,1名徒弟被聘為汾西礦業集團“首席技能員工”。
如今,張華濱的15名徒弟中有10人依然在洗煤廠工作,另外5人被集團公司調到了其他下屬工廠,沒有一人離開集團公司,且全部成長為技術骨干。
工匠搖籃———張華濱精神在洗煤廠的傳承
2007年,汾西礦業集團公司將洗煤廠鉗工培訓班命名為“張華濱鉗工組”,為鉗工培訓班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2008年,山西省總工會授予“張華濱鉗工組”山西省“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2009年,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張華濱鉗工組”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如今,盡管張華濱已經退休,但“張華濱鉗工組”卻成為洗煤廠培養一代代“工匠”成長的“搖籃”。
魯竹強,1971年出生,現任洗煤廠選煤服務中心維修部技術組組長。魯竹強在2006年、2007年連續兩年斬獲汾西礦業集團公司洗煤機修工技能大賽“技術狀元”,被授予汾西礦業集團公司洗煤設備機修“首席員工”榮譽稱號;2020年榮獲山西省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鉗工優勝獎,2022年被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授予“煤炭行業技能大師”稱號。
“我是2003年8月和張華濱師傅簽訂的師徒協議,雖然已經過去了二十年,現在回想起來,我還是很激動。跟在張師傅的身邊,不僅讓我學到了技術,更讓我打心眼里熱愛上了自己從事的職業,讓我在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盡善盡美的堅持和追求中,找到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魯竹強說。
魯竹強帶著記者走遍了車間的每個角落,將每一臺曾由張華濱修理過的機器設備指給記者看。“李記者您看,這臺剪板機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產品呢,是我師傅讓它煥發了生機,直到現在我們還在使用它。別看它外表不起眼,但在我看來,它就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2021年,由魯竹強主導的“匠心傳承”專業技能培訓班在洗煤廠開班授課,培訓內容以機械基礎制圖為主,涵蓋了軸和軸承、軸和齒輪、軸承和瓦座等日常操作和實際工作運用中的鉗工基礎操作。魯竹強還牽頭編寫了進口激振器類、離心機類、磁選機等十余種維修手冊,研制出了激振器試驗平臺、離心機壓裝機、離心機試驗平臺等機械設備。以魯竹強為代表的新一代的“大國工匠”們,正邁著大步奮勇前行。
思考
在人的一生中,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誘惑,因而產生迷茫與困惑。有人會屈從于欲望,迷失自我,徘徊于各條道路的邊緣,困惑一生;也有人修己以敬,一生一世一件事,在篤信、專注中成就自我,實現個人價值。我們管后一種人叫做“工匠”,他們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在對精益求精的追求中創造價值,長久造福于世。
《詩經》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衛風·淇奧》)。我國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揚工匠精神的傳統,經過歲月千年洗禮,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質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血液。在張華濱身上,記者看到了這種可貴的“工匠精神”的傳續;在洗煤廠的采訪,讓記者看到了,在張華濱的影響下,“工匠精神”正在激勵鼓舞著更多新一代技術工人,書寫出中國制造的輝煌篇章。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