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身是孔,卻滴水不漏,這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一的玲瓏瓷的特別之處,90后非遺傳承人呂雅婷的抖音號和店鋪里就陳列著各色制作精美的玲瓏瓷。
呂雅婷從小在景德鎮長大,一家五代制瓷,父親呂森林靠著做貼牌陶瓷酒瓶起家,為了擺脫“哪家有單就貼哪家牌”的經營狀態,20世紀90年代末,呂森林決定創立自己的牌子“富玉陶瓷”,復興青花玲瓏技藝。
玲瓏瓷采用的是破壞性工藝,要先在完整的瓷器坯體上鏤刻出小孔,再填釉、繪畫、燒制,因為工藝難度系數高,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存品極少。2014年,21歲的呂雅婷從海外留學回國,從父親手中接過傳承青花玲瓏瓷的接力棒,從研究泥料釉料開始系統學習玲瓏瓷制作。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只是一味地繼承傳統制瓷工藝,往往很難走遠,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掌握制作生產步驟后,呂雅婷開始在技術革新上下功夫。
配制玲瓏釉是制作玲瓏瓷最重要的一環,玲瓏瓷的每種顏色都有獨家配方,釉料配制比例甚至需精確到0.1克,而只有通過高溫燒制出成品,才能知曉玲瓏釉的配方成功與否,等待燒窯出爐的過程是充滿未知的。
接手了家族的釉料配方后,呂雅婷開始大膽嘗試研制新的釉料配方,幾年里,她與團隊不斷調整配方比例,歷經百余次燒制試驗,在傳統白色玲瓏釉的基礎上,研制出了翡翠微晶玲瓏釉和彩色玲瓏釉,并申請了關于釉料的國家發明專利。2019年,剛滿26歲的呂雅婷,被評為景德鎮市玲瓏釉配制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非遺需要活態傳承,而不是一直待在博物館里。”作為富玉陶瓷的新一代“掌門人”,呂雅婷認為買賣是最好的傳承,“賣的人多了,做的人也就回來了,有了市場份額,老匠人們愿意去研究玲瓏瓷,年輕人也愿意從事玲瓏瓷的創新工作,給玲瓏瓷注入新活力。”她希望玲瓏瓷能作為日用品出現在大家的生活里,甚至能成為一種潮流。
傳統碗、盤一類的設計,在當代年輕人看來多少有些“過時”,呂雅婷知道必須改良玲瓏瓷樣式,創造更多表現形式,才能吊起年輕人胃口。國外留學的經歷,讓呂雅婷有機會接觸不同的文化,也打開了她的眼界,她嘗試將金屬、木材、不銹鋼等不同材質與玲瓏瓷結合,做出了可以邊喝邊轉的陀螺杯、不用擔心打翻的不倒杯、滿足喝水、泡茶、存放食物等多種需求的膠囊杯和好玩有趣的表情杯。這些能拿在手里玩的解壓神器,兼具實用性和功能性,讓“玲瓏”這一古老的技藝,走進年輕人的生活。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