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西日報8月19日消息,中央批準,盧新寧同志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委員、常委。
盧新寧。來源:人民網
公開資料顯示,盧新寧出生于1966年12月,江蘇淮陰人,1991年從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碩士研究生后,進入《人民日報》工作,歷任人民日報社教科文部記者、編輯,人民日報社教科文部文化組組長,人民日報社評論部主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職務。
據媒體報道,盧新寧曾用一個月的時間重走長征路,開了一個專欄,沿途發回《走近長征、走近一個民族的象征》等十幾篇報道。三峽大壩合龍前,她主動請纓去一線采訪,半個月間逆江而上,有時住在豬圈邊,寫出一個整版報道《三峽文物大搶救》。
盧新寧曾用“激情”來形容“記者”這份職業:“我相信激情會護佑生命的意義,讓你所遇到的每一天有所不同,最終讓你與眾不同。”
盧新寧還是人民日報著名寫作團隊“任仲平”的主要成員,很多重要社論就是出自她之手。代表作有《選擇,凝聚在信仰的旗幟下》《寧要微詞,不要危機》《悲痛中凝聚不屈的力量》《在懷疑的時代依然需要信仰》等,提出了“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尋找最大公約數”等觀念。
“任仲平”是人民日報重要評論的諧音縮寫,每逢重要事件、關鍵節點,總有署名“任仲平”的大型政論,出現在人民日報頭版。
2019年的記者節,人民網曾刊文《記者節,揭秘“任仲平”:他這樣跟年輕人“網聊”》稱,任仲平的寫作就是一次次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盧新寧曾這樣描述:第一遍初稿從無到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志得意滿,解構之后從頭開始“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尋尋覓覓,重新結構從有到好“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渾然天成。從初稿至定稿,每一次都有一種“劫后余生”的慶幸,都有“鳳凰涅槃”的歡欣。這個過程就是質量控制,背后則是一種精品意識、工匠精神。
在人民日報任職期間,盧新寧還曾因在母校的一次演講而廣受贊譽。
2012年,時任《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的盧新寧,應邀出席北京大學中文系應屆生畢業典禮。面對昔日老師、舊日同窗和眾多學弟學妹們,盧新寧分享道: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不相信了——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有別于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于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于媚骨。你們或許不相信了,因為追求級別的越來越多,追求真理的越來越少;講待遇的越來越多,講理想的越來越少;大官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少。
因此,在你們走向社會之際,我想說的只是,請看護好你曾經的激情和理想。在這個懷疑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信仰。
2019年3月,盧新寧離開工作了27年的人民日報,出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直至此番履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