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6日,劉建波(左)父子在北京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朱雨晗/攝)
47歲的劉建波看上去很年輕,如果走在路上,可能很少有人會想到他是一名18歲少年的父親。
“或許是因為我喜歡健身吧。”劉建波對《環球人物》記者笑道。采訪的大部分時間,都是他在回答問題,兒子劉傲寒則顯得更加內向。
“他是典型的理工科學生,我是典型的文科生。”劉建波看著兒子說。
不久前,劉傲寒以625分(青海省理工類第六十四名)的高考成績,錄取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未來空天領軍計劃。同時,劉建波以454分的成績被廣西師范大學錄取。
這父子二人,是如何讓兩份錄取通知書敲響同一扇大門的?
“我能做到的,才會要求兒子做到”
一動一靜,一熱一冷,劉家父子的性格反差非常鮮明。穿著運動裝的劉建波活力十足,說話時臉上洋溢著笑容;劉傲寒則略顯拘謹,但在聽父親回憶備考過程中的趣事時,他的嘴角也不時露出微笑。
“我是文科比理科好,我兒子是理科比文科好。”劉建波說,“如果回到18歲,與兒子一同參加高考,我的成績可能跟他差不多。”
在所有科目里,劉建波最拿手的是語文,最頭疼的是數學,劉傲寒恰恰相反。于是父子倆互幫互助,爸爸常常在數學上求助于兒子,兒子則時不時被父親出語文題考一考。
不過,因為一文一理,在大部分科目上,父子倆還是各學各的。白天,劉建波正常上班,只利用午休時間復習;下班后,他才和兒子一起看書,一般會從晚上6點學到12點。到了高考前一個月的沖刺階段,兒子先去睡覺了,劉建波往往獨自一人學到深夜3點左右。
“我是碎片式學習。當時我們在兒子學校附近租了個房子,到我單位要坐一個小時的公交車,我就在車上背單詞,前后堅持了3年多。”
在整個過程中,劉建波的愛人張素閣承擔了更多的家務,一直全力支持父子倆追逐夢想。當丈夫和兒子收到錄取通知書后,她通過媒體表示:“大家都覺得我這個媽媽好辛苦,實際上我很自豪,有一個好學的丈夫和一個優秀的兒子。”
在劉建波看來,家長應該以身作則,而不是把自己的遺憾或夢想強加給孩子。他當年上的是中專,沒能上大學,留下了一輩子的遺憾,但他從未要求兒子替自己“圓夢”。對于這一點,劉傲寒也干脆利落地予以證實:“他沒有(要求)。”
“有些家長要求孩子在班里考前三名,自己卻躺在沙發上刷視頻、玩游戲,找理由就是自己四五十歲了。但我覺得無論什么年齡,都該堅持學習而不是躺平,家長更要以身作則,給孩子起個示范作用。我能做到的,才會要求兒子做到。”劉建波坦言,到了備考的最后階段,他是在為自己而努力,當年留下的遺憾,最終還是要靠自己來彌補。
劉建波(左)陪劉傲寒學習。
夢想再次發芽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劉建波的父母到青海支援建設。1977年出生的劉建波,曾在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讀書。1993年中考,他考了530分,是黃南州第一名、青海省第四十九名。但為了早點有個穩定的、國家包分配的工作,很多成績好的孩子放棄上高中,選擇讀中專,劉建波也是其中之一。
從天津鐵路工程學校計算機專業畢業后,劉建波被分配到蘭州鐵路局西寧鐵路分局上班。工作期間,他通過自學考試,獲得了北京郵電大學的本科文憑。之后,他結婚生子,日子過得按部就班。
變化是從劉傲寒升入初二開始的。當時的他學習成績不好,劉建波很著急,擔心兒子連高中都考不上。他決定陪兒子一起學習,潛移默化地產生影響。從那時起,劉建波和張素閣約定,在家不看電視、不玩手機,給兒子做表率。
之后幾年,父子倆開始一同上網課,一同交流討論。劉傲寒的成績從全班幾十名升到十幾名,又漸漸升到第一名,直到考入青海省西寧市重點高中湟川中學。
高中3年,劉建波繼續跟兒子一起上網課。聽著名師們深入淺出地講解文學、歷史知識,他埋在心底的全日制本科夢又發芽了。
“我覺得自己還能學,也能考,有機會去實現夢想。”劉傲寒上高二那年,劉建波決定參加高考。從此,父子倆一起踏上了備戰征程。
劉傲寒一家在北航沈元學院(未來空天技術學院)迎新點合影。
“8年后,我想再考一次”
《環球人物》:小劉同學,你從爸爸身上學到的最大優點是什么?
劉傲寒:學習認真刻苦。我爸背單詞,在公交車上也背,上廁所時也背,我有時候就會偷個懶。
《環球人物》:在學習方法上,你們有沒有互相借鑒?
劉傲寒:在備考階段不多,因為文科和理科的學習方法不太一樣。
劉建波:對,不太一樣。比如語文學習要靠積累,我會給兒子講自己對古詩的理解,但有時候他不太同意。不過在數學方面,他給我講的方法還是挺有幫助的。
《環球人物》:報志愿的時候,你們是怎么商量的?
劉傲寒:我比較喜歡工科專業,對航空航天領域感興趣,所以選擇了未來空天領軍計劃。
劉建波:老師當時給我們介紹說,這個計劃是為國家培養航空航天人才、高級技術專家和科學家的。我和他媽媽商量后,覺得這個專業挺好。我們不期待兒子未來能掙多少錢,就希望他把聰明才智用到咱們國家的發展上去。
我們報考這個學校、這個專業,就是想把孩子貢獻給國家。如果未來我們國家的飛船上,某個零部件有我兒子的一份功勞,他這輩子就值了,我們作為父母也值了。
《環球人物》:那您自己的學業是怎么計劃的?
劉建波:我有些遺憾。因為廣西師范大學要求必須脫產學習,而我不想放棄工作。報專業時,我沒有報考自己最喜歡的漢語言文學,而是選擇了工商管理,就是為了能夠在現在的工作崗位上發揮作用。
我也問過學校方面,能不能讓我在每年3個月的寒暑假里修學分,完成學業。但學校的答復是否定的,所以我只能放棄讀大學了。
雖然挺遺憾,但我不后悔。我兒子上的是八年制的本博連讀,如果一切順利,他博士畢業時,我正好退休。到那時,我還想再考一次。
《環球人物》:退休之后再參加一次高考?
劉建波:是的。很多人在退休后旅游,享受輕松的生活,但我想回歸校園。我覺得55歲還不是特別老,唯一的問題是能不能考上。其實,我47歲第一次站在高考考場上,周圍全是像我兒子這么大的小孩,我也沒有覺得不好意思。如果第二次參加高考,我也不會不好意思的,不是還有80歲的考生嗎?
《環球人物》:如果考上了,你會報考什么專業?
劉建波:那一定報考我最熱愛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彌補之前一路上屈服于現實的選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