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他與她
是相差一個年級的學長和學妹
愛情長跑十年
做過最浪漫的約定
是博士畢業后雙雙駐村
深入基層,服務群眾,服務社會
他們是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
2016級博士劉和鑫
2017級博士張曼
在武漢大學讀書時
劉和鑫是湖北省優秀畢業生
以專業第一的成績保送清華
并榮獲“全國水利十佳優秀畢業生”
他的學妹張曼緊隨其后
次年以專業綜合第二的成績保送清華
張曼
來到清華大學求學
兩人在成長的道路上相互砥礪
雙雙發表多篇論文
多次榮獲各項獎學金
各自深耕不同的專業細分領域
成長為彼此最堅實的后盾
和最信任的戰友
劉和鑫
博士畢業后
劉和鑫與張曼雙雙選擇成為選調生
在組織部門安排下
先后前往魯西南的菏澤市單縣工作
劉和鑫在單縣楊樓鎮的趙庵村
張曼在相距幾十里外的蔣樓村
隔著并不遙遠的距離
共同奮斗在基層一線
為了方便走訪和村民溝通
劉和鑫考取了摩托車駕駛證
他高興地說
“這是我駐村后考取的第一張證書!”
平日里
劉和鑫騎著懸掛小電風扇的三輪電摩
穿梭于鄉間阡陌各家各戶
作為山東人的劉和鑫
感覺來到趙庵村“就像回家”
經常下班后給村民孩子輔導課業
為全村安裝350余盞太陽能路燈
“因為剛來的時候村里只有零星的幾盞燈
不少群眾晚上出門還得打手電”
劉和鑫說
“事情只有先干起來
才能不斷迭代精進,做到更好”
從力所能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讓他很快融入基層中去
他積極溝通各級政府部門
農擔公司、保險公司
落地了山羊貸和羊保險
為村里發展青山羊養殖提供支持
同時積極聯系
北京上海的校友企業和大型餐飲公司
在銷路和利潤問題上
給群眾吃了“定心丸”
劉和鑫(左一)幫助村民辦理營業執照
來到蔣樓村的張曼
得知當地有許多留守老人和兒童
她第一時間制定幫扶方案
從問診買藥到更新戶口信息
與孤寡老人一一建立聯系
并為60歲以上老人
舉辦“孝善敬老”餃子宴和戲曲演出
定期走訪關心留守兒童
為即將外出求學的學子“傳經送寶”
從“聽不太懂”到說出地道方言
是張曼與鄉民們日漸熟絡的交流中
自然生長出的技能
如今
村里的老人們都稱呼她
“俺閨女”
快速融入群眾、適應工作環境后
張曼開始思考
如何為村里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
她多方聯絡為村民組織電商培訓
聯系客商洽談合作
實現“訂單式”種銷優質農作物
并聯系銀行辦理優惠貸款
解決冷庫建設啟動資金問題
“把遇到的小問題都解決掉
大問題也就解決了”
張曼(右一)走訪村民
胸懷國家,心系人民
他們點亮道路、發展產業
兩個人的鄉土情穿山越海
不曾涉足過的地方成為新的家鄉
一盞盞新的燈火逐漸點亮千家萬戶
回顧在清華的讀書時光
劉和鑫和張曼說
“學校給予了我們
多維度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是做人的“境界、眼光、胸懷”
二是做事的“感恩、包容、分享、協作”
讀書時他們經常一起鍛煉
一天游泳館,隔天健身房
閑暇周末與同學相約戶外
翻山越嶺
京郊的山野他們爬了一遍又一遍
張曼、劉和鑫2018年于箭扣長城
來到鄉村后
他們腳下的操場變成了土地
每天圍著鄉鎮駐地跑步
一小圈是3.5公里,一大圈近6公里
當新的生命悄然而至時
張曼在劉和鑫的陪同下
仍舊堅持每日一萬步的運動量
在張曼與劉和鑫的帶動下
不斷有清華實踐支隊來到單縣
為單縣發展和鄉村振興獻計獻策
他們在鄉土中發光發熱
理想與實踐在此薪火相傳
從武大到清華再到單縣
劉和鑫和張曼已攜手走過十余載
他們相信
下一站
無論哪里,無論何方
都將是更為廣闊的新天地
為劉和鑫和張曼點贊!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