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紅其拉甫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為該站民警張雷頒授個人三等功獎章,表彰他在前不久的一次口岸查緝中查獲子彈。
在張雷家中“全國特級優秀人民警察”獎章、個人一等功獎章和衛國戍邊、國防服役等紀念章在燈光照耀下,顯得熠熠生輝。
民警張雷家中擺放的勛章
戍邊20年來,張雷一直奮戰在查緝一線,無論是打擊違法犯罪,還是查槍緝毒、救助旅客,他都沖鋒在第一線。先后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4次,被表彰為“全國特級優秀人民警察”等榮譽稱號。
張雷在紅其拉甫國門前站崗執勤
成績的背后是默默的付出與堅守。張雷所工作的紅其拉甫邊檢站扼守著中巴唯一陸路口岸——紅其拉甫口岸,駐地塔什庫爾干縣毗鄰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三個國家,邊境地理環境特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形勢也比較復雜。
毒品、槍支……高原邊境遇到的對于國家安全的挑戰,在紅其拉甫并不比任何地方少。多年來張雷與戰友們共查繳槍支12支,子彈300余發;查獲毒品案10余起,繳獲高純度海洛因150余公斤。
民警張雷帶隊在國門口岸區域巡邏執勤
每當帕米爾的暮色降臨、雪山歸于孤寂時,張雷喜歡站在營區門口,望著遠處連綿起伏的雪峰,回顧自己20年的戍邊路。
在“生命禁區”苦寒之地的紅其拉甫戍邊,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孤獨是每個人的必修課。2004年,18歲的張雷從陜西入伍來到紅其拉甫,離家四千公里的距離像一把“利劍”,把過往的人生全部斬斷,在全新的地方,以全新的身份,干一些從來沒干過的事情。
距離,讓“家”這個字,變得遙遠,又陌生。邊疆很美,但他們也很想家。紅其拉甫邊檢站的民警們經常說,自己堅守的紅其拉甫是“離天最近,離家最遠”的地方。
紅其拉甫國門及周邊環境
時至今日,張雷還記得第一次到紅其拉甫的場景。一片片凈是光禿禿的黃石山嶺和雪域地帶,這里是高原之上的高原。眼前的一切是多么超出想象。
那時,沒有室內衛生間,夜里,大家都要結伴一起上旱廁。結伴是怕在高原蹲下起來后突然高反暈倒,也怕遇到熊、狼等野生動物。
早上起來,大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撕被子”,因為室內外溫差大,棉被黏在鐵皮上,要用力扯才能扯下來。
紅其拉甫邊檢站前身為成立于1968年的水布浪溝邊防檢查站,1982年更名為紅其拉甫邊防檢查站,2018年改革轉隸為紅其拉甫出入境邊防檢查站
海拔47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天氣極度寒冷,最低氣溫達到零下40多度。張雷和戰友們執勤檢查都要穿皮大衣、戴棉帽和棉手套。
每次執勤必須頂著刺骨的寒風,爬大車、翻貨箱、鉆車底,冰雪不時在皮大衣、皮帽扇、臉龐上堆積成冰,在眉宇間、嘴角邊凝結成綹。
曾經有人說:在紅其拉甫,躺著就是奉獻。但堅守在紅其拉甫,不僅僅只有高原酷寒和艱苦卓絕,更有埋頭苦干和擔當作為。多年來,紅其拉甫邊檢站以維護國門安全穩定、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服務中巴睦鄰友好的實際行動,被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授予“模范邊防檢查站”榮譽稱號。
公安邊防部隊時期,張雷在口岸執勤
走上高原是因為理想,留在高原則考驗信念。2019年公安現役部隊改革,張雷擁有一等功,回到老家那邊可以安排很好的工作,還會有一筆豐厚的退伍費。
20年的戍邊生活,讓張雷的滿腔熱血融入了腳下這片熱土,在征得家人的支持后,他選擇繼續堅守,默默地扎根在了高原戍邊崗位。
如今,張雷也從橄欖綠換上了藏青藍,成為了移民管理警察。變的是身份和制服,未變的是他佇立于巍巍國門前斗志昂揚身影和赤誠報國的初心。
“紅其拉甫高不高,但它就在我腳下!”極目遠眺,帕米爾高原的群山就在腳下,對著不遠處白茫茫的雪山,張雷在心里默念著為自己打氣。
此時此刻,他仍舊堅守在紅其拉甫,一如18歲時剛踏上高原那般,巡邏的步伐也更加穩健。也許,在張雷眼中日夜守護的紅其拉甫,值得用青春、用更多的付出去拼搏,去熱愛。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趙明昊 靳昊 孫金行 通訊員業思聰)
來源: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趙明昊 靳昊 孫金行 通訊員業思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