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
1959年出生于中國臺灣省新竹市,畢業于臺灣大學醫學院,曾任臺大醫院醫師、醫學院教授。2014年當選臺北市長。2019年創辦臺灣民眾黨并任黨主席,2022年卸任臺北市長。2023年從臺大醫院退休。2024年9月5日,因涉京華城案被羈押禁見。
9月5日下午,臺灣民眾黨主席、臺北前市長柯文哲,因涉京華城案,被臺北地方法院裁定“羈押禁見”,隨即被戴上手銬,送往臺北看守所。
而在3天前,當時處于被臨時逮捕狀態的柯文哲,被臺北地方法院裁定為“犯罪嫌疑不重大”,當庭釋放。
短短幾十個小時,裁定結果來了個大反轉。消息一出,外界嘩然,而一些明眼人則點破了其中的關鍵:賴清德剛上臺,京華城案便被輿論聚焦,柯文哲隨即遭到窮追猛打式的約談、訊問、逮捕、羈押,其背后是民進黨對他的政治“追殺”。
在島內目前的政治生態下,民進黨怎么可能放過柯文哲?
柯文哲戴著手銬被送往看守所。
一波三折的拉鋸戰
所謂京華城案,要從多年前說起。
京華城是一家位于臺北市松山區的購物中心,2011年,它以經營不善為由,向臺北市政府提出土地使用修訂申請,希望將容積率(指某一基地范圍內,地面以上各類建筑的建筑面積總和與基地面積的比值)從392%提高至560%,但被市政府拒絕。
2016年,京華城再次向臺北市政府陳情要求提高容積率,當時臺北市長已由柯文哲擔任。2018年,臺北市政府將京華城基地的法定容積率定為560%。2021年,臺北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再將京華城容積率提高至840%。
這便是整起案件的焦點。今年5月2日,臺北市議員鐘小平告發柯文哲、臺北市前副市長彭振聲涉嫌圖利罪,事后由臺北市議會成立專案組進行調查。柯文哲被告發在相關決策過程中涉嫌收受賄賂,為京華城開發商“保駕護航”。
京華城曾經是臺北知名購物中心。
今年5月,臺北地檢署將柯文哲等人列為被告,指揮民進黨當局“廉政署”進行搜證,并約談彭振聲、臺北市政府官員等說明情況。
除了京華城案,柯文哲還牽涉政治獻金風波,以及被指用選舉補助款買辦公室。隨著輿論的發酵,8月29日,他召開記者會,宣布向民眾黨請假3個月,靜待黨內調查。
30日7時許,臺北地檢署和“廉政署”突擊搜查柯文哲位于臺北市的住宅、辦公室,以及民眾黨中央黨部等地。
據臺灣媒體報道,經過幾小時的搜查,柯文哲在中午12點左右走出住所大門,對等候的媒體表示“我非常坦蕩”。接著,他坐上自己的汽車,隨調查人員前往“廉政署”接受訊問,其妻子陳佩琪也以證人身份被一起帶走。
在“廉政署”,柯文哲接受了超過10小時的訊問,直到31日零時左右,他又被移送至臺北地檢署接受復訊。兩小時后,柯文哲要求中止夜間訊問,并準備離開,結果被檢察官當場逮捕。
柯文哲隨后向法院提交申請,要求審查自己被捕過程是否合法。他的律師鄭深元表示,柯本以為只是配合檢方調查京華城案情,但一整天的訊問內容都圍繞政治獻金,直到深夜仍未問到京華城案,柯認為這樣的方式令他太疲勞了,因此才拒絕夜間訊問。
31日上午,臺北地方法院駁回了柯文哲的申請。于是,他又被送回臺北地檢署繼續接受訊問。與此同時,臺北地檢署也向法院提交申請,要求羈押柯文哲,理由不僅是其“犯罪嫌疑重大”,還有“勾串共犯及證人之虞”。
9月1日晚8時,法院開庭審理是否羈押柯文哲。據臺媒統計,從住宅遭到搜查,到羈押庭開庭,柯文哲在“廉政署”、臺北地檢署和臺北地方法院,經歷了約44小時。而羈押庭的審理又持續了3小時左右。
在此期間,民眾黨及柯文哲的支持者多次公開聲援。
民眾黨“中央緊急應變小組”31日表示,該黨全力支持柯文哲拒絕接受檢方長時間的疲勞訊問,捍衛自身合法程序權益,并呼吁法院在提審程序中嚴格審查逮捕程序的合法性,還給柯文哲“應有的公道”。
民眾黨前民意代表賴香伶認為,柯受到的是“清算與威嚇”;國民黨民意代表李彥秀表示,檢方的行為有隱含的政治意味,意圖進一步塑造柯文哲“被捕”的社會印象。
9月2日凌晨3時,臺北地方法院做出裁定,柯文哲“犯罪嫌疑不重大”“無保(釋金)請回”。
在現場支持者的歡呼聲中,柯文哲走出法院。他對媒體表示,檢方一大早搜查自己的住處及民眾黨黨部,“無法理解其目的是什么”,但查扣手機和硬盤,有可能“拿里面的資料編故事”,并形容自己在過去的兩三天里“可以說是受盡壓迫和凌虐”。
柯文哲也回應了京華城案。他表示,京華城容積率的具體情況,他當年完全沒有過問,因為“市長不會過問單一個案”,直到今年三四月媒體開始報道,他才知道容積率有840%。“目前所有的證據,都沒有顯示我曾干預這個案子。”
島內有輿論認為,檢方如此搜查都沒找到柯文哲的不法證據,“丟大臉了”。同時,一些分析人士推測,檢方不會善罷甘休。
果然,臺北地檢署認為臺北地方法院的裁定不當,于3日下午5時向臺“高等法院”提起抗告。次日,臺“高等法院”撤銷“無保請回”裁定,發回臺北地方法院更裁。
5日,臺北地方法院二度召開羈押庭,從下午2點審理到4點半,檢辯雙方再次進行攻防戰后,法官裁定柯文哲“羈押禁見”。
2024年8月30日,臺北地檢署和臺當局“廉政署”搜查柯文哲住所后,他接受媒體采訪。
從醫學教授到政治明星
從2014年以“政治素人”的身份高票當選臺北市長,到創建臺灣民眾黨并任黨主席,再到身陷政治漩渦,柯文哲過去10年的經歷可謂跌宕起伏。在他65年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選擇,可能就是決定從政。
1959年,柯文哲出生在臺灣新竹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親柯承發早年家境貧寒,中學畢業時考取了臺灣大學醫學系,但因為其長兄已在臺大醫學系就讀,家中無力再負擔另一個孩子的學費,便選擇了公費的新竹師范??茖W校。
畢業后,柯承發在新竹市的一所小學當教師。他與普通公務員何瑞英結婚,生了兩兒一女,柯文哲是長子。
柯承發夫婦對子女教育非常重視,柯文哲從小成績出眾。由于他的祖父在政治事件中早逝,父母一直教導他要遠離政治,于是柯文哲考大學時聽從父親的建議,選擇了醫科。
1983年,從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的柯文哲,進入臺大醫院急診室工作。10年后,他被派往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進修,擔任外科研究員,研究人工肝臟。次年返回臺灣后,他又到臺大醫學研究所讀了博士。在此期間,柯文哲建立了一個器官移植小組,主攻心臟移植。為了提高成功率,他在臺大醫院率先引入體外膜肺氧合(ECMO),將病患存活率從19%提高到51%,2008年還創下讓病患連續使用ECMO117天再移除,并成功復原的世界紀錄。
35歲時,柯文哲成為臺大醫院歷史上最年輕的外科急救病房主任。日常工作中,他相當敬業,經常忙到晚上12點之后回家。由于臺大醫院是臺灣大學醫學院的教學單位,柯文哲既是醫師也是一位有許多學生的老師。任教期間,他的授課風格很受學生喜歡,還被送了一個“柯P”的綽號,即柯Professor(柯教授)的簡稱。
在臺大醫院當醫生時的柯文哲。
因為幾次知名的手術,柯文哲在島內有了一定的名氣和聲望。他漸漸不再限于自己的專業領域,而是表現出對政治的興趣。一開始,他大多是以醫療專家的身份參與政治活動、發表意見,直到2011年8月,臺灣發生了首例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案,改變了柯文哲的職業方向。
當時,臺大醫院器官移植團隊誤將艾滋病患者的器官移植給了5名病人。柯文哲并非實際操作者,但作為團隊負責人,他主動攬責,以免年輕醫生受到重罰,結果自己受到降兩級的懲處。
柯文哲對此非常不滿,認為主管單位是用出事之后修改的器官捐贈流程給自己定責,而臺大醫院也未對外說明真相。憤懣之際,他決定正式從政,希望還自己清白。
2014年1月,柯文哲對外宣布參選臺北市長。因為是無黨籍身份,他稱自己為“政治素人”,并以積極學習的姿態向各方請教,“我最大的優勢就是聰明,學習快”。
在大學任教的經歷,有助于柯文哲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島內網絡上,許多學生網民都表示了對“柯P”的支持。他也積極利用新媒體與年輕人溝通交流,對選情產生了積極作用。
然而,對于兒子從政的決定,柯承發表示了強烈反對,公開說:“我已經(因政治)失去了父親,不想再失去兒子。”
但這一次,柯文哲沒有聽從父親的意見。2014年11月,他以58.2%的高得票率當選臺北市長。據島內統計,在20歲到30歲的選舉人群中,柯文哲的支持率高達80%。
有分析認為,當時島內已持續多年的藍綠惡斗,讓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厭煩,他們渴望擺脫這種拖垮臺灣的內耗,而聲稱要“超越藍綠”的柯文哲,給了民眾新的期待。
勝選后,柯文哲強調了6個相信,包括“相信政治就是找回良心”。他還表示:“(臺北)這個城市不應該繼續被權貴壟斷,這個城市也不應該因為藍綠而無法進步。”
上任之后,柯文哲推出了一系列施政舉措,外界褒貶不一。2018年11月,他以微弱優勢連任臺北市長。
“以我對柯文哲的長期觀察,雖然他從政后的行為有瑕疵,但他還是有一定政治理想的人。”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振廣對《環球人物》記者表示。
在第一個任期內,柯文哲始終是無黨籍身份。直到2019年,他創建了臺灣民眾黨并擔任黨主席,才結束了“政治素人”的歷史。他聲稱,自己組建政黨的目的是要改變臺灣的政治文化。在他看來,臺灣的困境不是換個領導人就能解決的,必須是整個政治文化的改變。
那時的柯文哲或許沒有想到,5年后,自己也成了“困境”中的一員。
柯文哲(左一)和父母一起公開露面。
民進黨的“眼中釘”
2023年11月23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前夕,在經過40多天的“藍白合”協商后,中國國民黨和民眾黨在臺北君悅酒店的會場上不歡而散。次日,兩黨各自宣布了參選副手。
“藍白合”的最初目的,是藍營(中國國民黨)和白營(民眾黨)合作參選,“下架民進黨”。據統計,當時島內有大約六成的民意支持政黨輪替,如果藍白陣營攜手,勝選的可能性極大。
但在正副參選人的問題上,兩黨一直談不攏,藍營希望其參選人侯友宜做正手,白營則堅持柯文哲為正,幾經爭執,最終分道揚鑣。“藍白合”的破裂導致兩黨各自敗選,民進黨得以繼續執政。
一位曾長期駐臺的大陸資深媒體人對《環球人物》記者表示:“正如當年凍結國民黨黨產一樣,民進黨在打擊競爭對手方面是不留余地甚至不擇手段的??挛恼艿?lsquo;非典型’特質吸引年輕人群體,從選舉數據看,民眾黨吸走了不少民進黨的支持者,自然就成為后者打擊的目標??挛恼苋闻_北市長8年,要找到他身上的‘縫隙’也不難,不管最后結果如何,都可以讓他沾上一身腥。”
島內主流輿論也持類似觀點,認為以賴清德為首的民進黨當局對柯文哲的“追殺”有兩大目的,首先是為了奪回年輕人的選票,其次是破壞藍白合作,打壓能夠制衡民進黨的力量。
2023年11月24日,柯文哲與副手吳欣盈正式登記參選。
“柯文哲擔任臺北市長多年,為什么之前沒有問題,賴清德一上臺就有問題了?顯然是因為他對民進黨的威脅比較大。”李振廣說,“賴清德當局認為柯是其執政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因此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一定要拔之而后快。”
實際上,柯文哲被羈押在島內不少人的意料之中,因為承審法官呂政燁曾在開庭時自稱“綠色法官”。國民黨民意代表王鴻薇稱,法官在投票所時可以有顏色,但進了法庭就不該有顏色,呂卻在法庭上公然承認自己是綠色,讓人覺得柯文哲兇多吉少。
李振廣認為,柯文哲案的實質是一種政治操弄,賴清德當局利用手中權力肆意妄為,打壓異己,“這也是民進黨當局發起的一場輿論戰,即使不能徹底搞倒柯文哲,也要搞臭他,讓他‘政治性死亡’或‘社會性死亡’。”
有臺媒評論,過去一個月來,島內有系統的爆料和網絡引導,幾乎已將柯文哲輿論定罪,民眾黨面臨生死存亡,民進黨則從中獲利。
對于事情接下來的走向,臺北市前副市長李永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柯文哲的案子離結束還有很長時間。“根據我對臺灣地區行政體系及市政流程的了解,柯要逃避圖利罪并全身而退的機會并不是很大。”
綜合臺媒報道,9日上午,柯文哲的委托律師在臺北看守所與其再三確認后,中午發出聲明表示,柯文哲因不愿讓臺法院有所為難,放棄上訴,依程序先羈押禁見兩個月。臺灣律師林智群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一般情況下,只要羈押原因沒有消失就會續押,通常會押到起訴,也就是至少一年時間,“所以在明年底前,柯文哲可能要跟大家暫時告別”。
“畢竟民眾黨的力量相對較弱,只能運用有限的司法手段去爭取權利,柯文哲已如籠中鳥,前景確實很危險。”李振廣說,“如果他不能再說話,賴清德的政治意圖就達到了,接下來再一個一個搞其他異見者。”
目前,民眾黨方面正在討論下一階段要采取的行動。民眾黨民意代表黃國昌表示,這將是長期的抗爭,該黨要“更堅定地推動‘在野’合作,不被執政當局分化收買、各個擊破”。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