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時間,天空都是灰暗的,看不到希望。”這是一位正經歷厭食、抑郁與成績下滑的初二女生的自述。在遭受網絡欺凌的近一年里,她的照片被做成表情包四處流傳,QQ被添加好友后迎來的卻是各種嘲諷。而這一切的起因,只是因為化淡妝在課堂上被點名批評。
這樣的案例并不少見。隨著互聯網成為未成年人進行社交的常用空間,校園欺凌開始向線上發展。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調查顯示,50%的中學生在網上聊天、游戲中遭受過不同程度的網絡欺凌,23%左右的中學生在個人主頁或博客、音視頻網站的使用過程中有過此類遭遇。散布謠言、侮辱謾罵、惡意舉報……多種形式的網絡欺凌,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如何杜絕網絡欺凌,最大程度保障未成年人的權益,已成為社會關切。
相較于傳統校園欺凌,匿名的網絡身份與便捷的網絡操作,使得網絡欺凌更加隱蔽,也更加極端。在一些社交平臺,不用暴露真實身份,不必耗費過多時間、精力,通過轉發、評論、惡搞圖片等快捷操作,即可加入施暴者行列。在這種情況下,對網絡欺凌的干預與溯源相對比較困難。另一方面,由于網絡信息傳播具有即時性與公開性,網絡欺凌的傳播效果往往難以預計和控制。“舌雖無骨,卻可傷人。”欺凌信息快速傳播、發酵,會加劇受害者的恐懼;伴隨網絡傳播產生的數字痕跡,則會對受害者造成持久的二次傷害。
網絡欺凌影響范圍較廣、持續性更強,全社會必須群策群力,幫助未成年人擋住“看不見的拳頭”。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通過網絡以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形式,對未成年人實施侮辱、誹謗、威脅或者惡意損害形象等網絡欺凌行為。教育部《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針對校園欺凌等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構建了專項保護制度。“清朗·網絡暴力專項治理行動”聚焦網絡暴力易發多發、社會影響力大的18家網站平臺進行全鏈條治理。一些社交平臺充分考慮未成年人維權的能力范圍和行為習慣,加強技術、人工審核,建立常態化、可觸達的信息屏蔽刪除通道,做好相應的投訴機制工作。從國家到學校、社會,相關法律法規、治理政策的逐漸完善,為打擊網絡欺凌提供了依據,彰顯了對網絡欺凌“零容忍”的決心和魄力。
從長遠看,應對網絡欺凌需堅持標本兼治。既要有事件發生后的懲戒和科學教育,也要注重將預防網絡欺凌,同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修養、增進法律常識、強化媒介素養教育相結合。應當認識到,發生在未成年人群體中的網絡欺凌,成因較為復雜。家庭監護缺失、人際交往能力欠缺、權利意識淡薄、受有害信息和不良文化影響等等,都有可能導致網絡欺凌行為的產生。網絡欺凌為什么會發生?常出現在哪些平臺?有哪些規律和特點?傳播受什么影響?參與范圍如何?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更好地去認識和總結,從而形成有針對性的防范和化解措施。家庭、學校等相關主體也要擔起責任,為未成年人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著力提升其網絡素養,引導他們既不做施暴者,同時也能有效應對網絡欺凌。
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是全社會的共同心愿。做好對網絡欺凌行為的打擊懲處、長效治理,讓遭遇網絡欺凌的受害者敢于及時維護自身權益,相信一定能從整體上減少網絡欺凌,有效防止相關侵害行為的進一步發生。(李鐵林)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