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你好!
春風有信,花開有期。最近這段時間,許多學校迎來開學季。為了迎接“神獸歸籠”,不少學校和老師做足了功課,開學儀式感直接拉滿。“萌兔玩偶迎新,醒獅表演助興”“紅毯拱門,氣球禮物,新課本整整齊齊系上彩帶”“合影板,紅包墻,再抽個盲盒,許下新學期愿望”……朋友圈曬出的開學照片,讓網友大呼羨慕的同時,也引發熱議:如此“花式開學”,是否值得?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開學的儀式感,古而有之。開筆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一種啟蒙教育形式,俗稱破蒙。在古代,學童在開學第一天,由啟蒙老師講授人生最基本、最簡單的道理,正衣冠,點朱砂,參拜孔子像后,方可正式入學。這種儀式感,開啟了“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的漫漫求知路,傳承著“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的尊師明德風氣。
學期制度普及以來,寒暑假生活的閑散,與開學生活的緊張,形成了反差,讓部分“慢熱”或是缺乏準備的孩子產生焦慮情緒。“開學前一夜,作業和臺燈更配”“開學補作業,全國統一,代代相傳”“我承認,收拾行李的時候,已經開始想家了”……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開學典禮、開學第一課、開學班會等各類儀式感滿滿的“花式開學”活動,有助于緩解開學焦慮,幫助孩子快速收心,更好適應新學期、新課程、新生活。
當然也有另一種聲音,對“花式開學”表示擔憂。有家長說,五花八門的開學儀式背后,若只是家委會出錢出力,則大可不必。有老師說,苦于學校攤派任務,也受不了與其他老師之間的比較。有人指出,“師者,傳道受業解惑”,是學生為學、為事、為人路上的“大先生”,若把開學搞成聯歡會,不僅加重了老師的負擔,也顯得本末倒置。還有人指出,過于花哨的開學儀式一看就價格不菲,不管最終出錢、出力的是誰,若不加以節制,將在相鄰班級、學校的學生心中刮起攀比之風,對引導學生收心、轉變角色方面起不到正向作用。
盡管聲音莫衷一是,但育人是一致的初心。再隆重的儀式,若不是真心實意地為孩子們著想,儀式就等同于形式,走個過場、完成任務,無法在孩子們的記憶深處留下印象,更無法激勵孩子們健康成長。所謂儀式感的意義,正是透過充滿細節的設計,讓某個時刻、某個瞬間、某個人變得與眾不同,進而銘刻心中,內化為一種溫暖、幸福或是感恩的美好力量,化作不竭的精神動力。于老師而言,也會在看到孩子們笑臉的剎那,感受到孩子們的快樂,體會到為人師者的驕傲與幸福。付出與收獲從來都是相輔相成,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當然還要看到,今年開學季是對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后的首個新學期。從長期網課回歸到線下課堂,此前教學效果是否達標、教學進度是否統一等,都需要認真審視、統籌考量。我們欣喜地看到,許多學校、老師為孩子準備了“開學禮包”,以滿滿的開學儀式感,幫助孩子們盡快適應線下學習生活;多地中小學推出了“開學過渡套餐”,暫緩安排新課程;一些學校將開啟視力普查,循序漸進加強學生們的體育鍛煉,積極進行心理健康引導。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著育人初心,出于對學生深深的喜愛和責任,老師們才會精心設計妙趣橫生、巧妙生動、引人思索、富有新意的“花式開學”儀式,幫助學生從新鮮感、新奇感,逐漸重新熟悉教室、熟悉校園、熟悉上課鈴下課鈴的學習節奏,消除陌生感、緊張感。只有眼中、心中都有學生,多一些耐心和用心,這樣的開學儀式才有效果,這樣的教育才有意義。
這正是,
春漸深,假期盡,花式開學,未來可期。(立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